01
看了一支获奖无数的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先生感触颇深。
短片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名叫Paste,他并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
他会在上学路上,跟着路边的小提琴声手舞足蹈;
图片来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也会在老师要求他写ABCD的时候,凭空在作业本上加入不少的色彩和花边图案;
图片来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更会不分场合时候,总是兴致勃勃地递上奇奇怪怪的涂鸦;
图片来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
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让Paste变得乖一点、更乖一点。
可那然后呢?
在众人的干预之下,Paste逐渐变得郁郁寡欢。他不再喜欢涂鸦,不再热爱奔跑,只是机械地重复着ABCD的简单写法,再也找不到那份与生俱来的童真。
图片来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就连身上的颜色,都变得苍白无比,缺失了那么一份勃勃生机。
图片来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当父亲终于意识到这一点,跑回去找街角拉小提琴的人时,却发现演奏家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Paste终于和他的名字一样,沦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粘贴人”。
图片来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视频只有短短8分钟,却引起了无数人的深思。
为人父母的,总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然而,我们想要的“听话”就真的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若是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孩子本来的样子,已经很好了:
他不会在乎世俗的目光,只想跟着音乐声跳舞,活得天真烂漫;
他将自己眼中的世界,不加掩饰地画下来,每一笔都充满单纯和童真;
他没有太多复杂的心眼和思虑,只要喜欢,只要爱,就要肆意表达出来;
……
这些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才是孩子身上真正宝贵的东西,不应该遭到别人的束缚。
02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
与其让孩子活成复制粘贴的零件,倒不如让他自由生长,保留那份天生的美好。
记得之前到朋友Annie家里做客时,她正陪着儿子西西画画。
我在旁边看了半天,也没琢磨出来画的是个什么东西——
说鱼不是鱼,说鸟不是鸟,要说“四不像”还算是差不多。而且,西西还老拿着蜡笔用力涂,硬生生废掉了好几张纸。
不过,正当我准备动手教西西“鱼不会长脚,海也不是灰色”时,朋友却用眼色制止了我。
只见她耐心地陪着儿子说着话,这才引导出画作背后的真相:
原来,西西觉得妈妈上班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想画一架飞得很快的宇宙船,让妈妈可以不用那么辛苦,每天都能快快地回到家。
朋友高兴得不得了,乐呵呵地把画拿画框装裱好,挂在客厅的墙面上。
也是,在这种时候,有谁会不被孩子与生俱来的美好打动?
先生想起最近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面的北欧妈妈们和Annie一样,从不限制孩子的天性,而是陪着孩子无拘无束地长大:
她们不在乎孩子的画好不好看,而是一直鼓励孩子在画里自由地表达自己;
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她们选择让孩子自己观察、触摸、嗅闻大自然,而不急着给出标准答案;
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她们从不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而是经常带孩子逛博物馆、美术馆,去探索全世界的美;
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她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天赋,并不逼迫他们成为指定的样子;
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
在那里,没有竞争,没有规矩,没有千篇一律,有的只是纯粹的爱和自由。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纷纷活出了他们自己。
当聊到以后要做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程序员、运动员、甚至是留在北极圈里养驯鹿……
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无论回答是什么,她们脸上总是写着坦然与自信。
因为,这个不是大人灌输的结果,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
只要遵从本心、自己喜欢就好。
就像纪伯伦所说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充满渴望的生命。他们因你而生,却并非为你而来。”
若是你能用心去听听孩子在想什么,或许就能发现,藏在他们可爱外表下的,是专属于他们自己再美好不过的心灵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