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低调打造的百亿独角兽!

2019-07-25   实堪稚侃

作者:实堪稚侃

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京东打造的又一百亿独角兽正式浮出水面!

京东又一百亿独角兽

最近,根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京东健康业务收入接近100亿,并且处于盈利状态。

也就是说,不知不觉间,京东又打造出一个百亿独角兽!

相比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可谓是低调到地板上了。

当京东在2019年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透露,旗下京东健康完成10亿美元A轮融资时,不少业内人士和吃瓜群众纷纷惊叹,原来京东健康已经成为一只新独角兽!

今年5月初,京东健康拿下超10亿美元融资后,宣布独立运营。

7月17日,京东健康正式宣布辛利军担任CEO,徐雷担任董事长。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

至此,京东健康已经是仅次于零售、数科和物流的第四大子公司。

目前,京东健康已形成医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等四个业务板块,并打造了京东大药房、药京采、京东互联网医院等核心产品和子品牌。

京东健康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们应该看到,京东进入健康行业,已经有六年之久!

百亿独角兽如何炼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3年初,京东首次开展保健品零售业务,正式进军医疗健康行业。

2016年1月,京东开始开展第三方药品零售业务。

四个月后,京东大药房闪亮登场,京东开始自营药品零售,也标志着京东正式进入医药电商领域。

2017年3月,京东首次开展药品批发业务。经过北京地区试运营后,第三方药品批发交易平台——药京采正式上线。

2017年12月,京东首次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试运营,在业界首创线上“药+医”闭环服务。

2019年1月,京东首个与医院合作的智慧解决方案落地。

在刘强东的老家宿迁,“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上线,宿迁还与京东实现医保系统性打通,全国第一笔医保购药线上支付订单,在京东完成。

经过六年的发展,京东健康已经从当初的“小不点”,长成巨无霸。

其中,京东药房已经成为,线上线下最大零售药房之一,2016-2018年间,药品品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

药京采也是不甘落后,单是2018年,GMV同比增长就超过500%,截止2019年7月,“势力范围”已经覆盖全国19个省级行政区、47个城市,下游采购商家近10万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药品批发平台。

作为国内首批取得牌照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之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有60%来自三甲医院,78%医生是主治级别以上。

BAT纷纷入局

来自guo wu yuan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毫无疑问,未来健康产业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马云就曾经说过,“未来十年能超过阿里的只有大健康产业”。

与此同时,阿里也迅速在健康产业布局。2014年,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港股中信21世纪投资1.7亿美元,拿到54.3%股份,同年10月,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阿里正式进军健康行业。

有阿里的地方,就有腾讯。同是2014年,腾讯也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并在2015年开始尝试自己做医疗业务。

虽说,这几年B被AT甩了几条街,但是有AT的地方,B怎么着也要插一脚。

而且,与AT不同的是,百度是亲自下场,2015年1月8日,百度医疗事业部成立。

虽然只存在了两年,2017年2月,该事业部就惨遭裁撤。但是,2018年4月,百度又折腾出AI创新业务部,大家习惯称为百度灵医,用最先进的AI技术,来发展医疗事业。

也就是说,目前在互联网巨头之中,也就京东、阿里有独立的公司。腾讯的医疗业务,主要隶属于腾讯CSIG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而百度医疗AI业务,则隶属于百度AIG事业群(人工智能事业群)。

对各大巨头来说,医疗健康产业,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京东和阿里。

今年618期间,京东互联网医院问诊量同比增长36.6倍,心理咨询服务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9倍,医疗健康服务近200座城市、超过5000家线下店。

阿里健康在618期间,也是斩获颇丰,天猫医药618当天成交额翻倍,消费医疗服务成交额同比增长244%,医药健康多个品牌成交额超过双十一。

一直在“裸奔”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虽然各大互联网巨头都看好医疗健康产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惨不忍睹。

以阿里健康为例,上市4年,一直在“裸奔”,靠阿里巴巴输血才能勉强维持,直到2018年才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无独有偶,今年2月,平安好医生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尽管总营收高达33.38亿元,同比增长达78.7%,但是仍然亏了9.12亿。

而去年已经是连续亏损的第四年,根据平安好医生之前发布的财报,2015-2017年,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和10.02亿元。

众所周知,医药生意是非常赚钱的,药厂、医院都赚得盆满钵满,那么互联网企业做医药生意,为什么就亏得一塌糊涂呢?

原因在于,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都只是医药中介平台,而非自己研发药品,虽然阿里健康已经在创新药上发力,但是短期内还是很难赚钱。

而且,阿里健康研发费用太低,从2015-2017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76亿元、1.09亿元、1.26亿元,虽然一直维持增长状态,但是相比医药公司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研发投入,阿里健康的这点投入不值一提。

所以,未来想要扭亏为盈的话,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还要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然的话,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公司,充其量也就是个江湖郎中、药贩子,只能为药厂打工卖药,根本赚不到钱,更别提在未来取代医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