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保持年轻的最好方式,是跳出舒适区

2019-07-30   卡拉糖猫




这是十点第 241个原创视频

特别策划 · 见识

作者 · 菀彼青青

中年人的累是有目共睹的。

连张爱玲都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有些画面想想便觉得疲惫。孩子嗷嗷待哺,婚姻渐露危机,父母日益孱弱,事业瓶颈重重。

在你自己的回忆假想里,你仍是那个有着明媚笑容的少年,但越来越多的迹象会提醒你,你早已到了脱发的年纪。

有的人就此认命了,人过中年还能怎样?难道真能翻出命运的五指山?

有的人却始终奇心蓬勃,一次次勇敢的阔步前行,走出自己舒适的半径,努力伸手去触摸圆圈外的生活。

马东便是后者。


点击查看十点与马东的对话


相声世家子弟的华丽转身

马东曾自称是“音痴”,但他在今年夏天迎难而上,带着米未团队做了一档他不擅长的音乐节目《乐队的夏天》,在爱奇艺播出。

即便在节目里遭遇问题白痴、唱歌走调、被乐队硬怼等尴尬,他都以敏锐的反应力和恰到好处的幽默得以化解。

在逾50岁的年龄,在非擅长的领域扎猛子,这对于名气正盛的人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足够的阅历、超成熟的心态和直面未知毁誉的坦然。

但这不是马东第一次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马东出身于相声之家,父亲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曾经,很多人都觉得马东会子承父业,就像如今大家觉得郭麒麟说相声是顺理成章一样。

似乎被贴了“星二代”的标签,就意味着天生便比旁人拥有更多的资源。



但马东对相声没有兴趣,马季先生也不愿意他从事相声行业。于是,少年马东远赴澳洲,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留学打工生涯。

留学空闲时,他很喜欢看台湾的综艺节目,并对主持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十年后青年马东回国,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身,他放弃了原本的计算机专业, ,进入湖南电视台,主持了一档叫做《有话好说》的语言类节目。

这个节目的风格调性带着浓浓的早期马东风格,大胆、犀利、真实,因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常常是节目一播出,电视台的电话便会被打爆。

而节目请到的嘉宾,也都是如韩寒、李银河这样存在着很多争议的人物,那个年代“奇葩”这个词尚不流行,但他们在当时确实是奇葩。

因为节目够精彩,所以当时有媒体将《有话好说》与《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并列评为中国谈话节目的三驾马车。

这是马东在传媒圈里崭露头角的最初峥嵘。

离开央视,再次跳出舒适区

但观众对马东熟识,是从《挑战主持人》开始的,那是当时非常热爆的一档节目。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阵容非常精妙,因为这是个体态圆润的组合,他们分别是马东、张绍刚、叮当。



这个铁三角阵营几乎是长在观众的笑点上,即便他们不开口,观众都会嘴角挂笑,何况他们三人个个妙语如珠,时而诙谐时而精辟,时而犀利时而真诚,配合的天衣无缝。

这档节目为中国主持界输出了许多优秀的主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春晚主持人李思思和凤凰卫视主持人尉迟琳嘉。

马东便是在那时逐渐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他在节目里的口号也是耳熟能详,“你可能委屈,有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

他在进入央视之前,做的是严肃的语言类节目,而《挑战主持人》偏综艺性。在主持这档节目的最初,马东很不适应,曾向制片人请辞,但制片人没有应允。

无奈,他只得硬着头皮做下去,幸好后来也慢慢找到了综艺的感觉。

在一个人的身旁,舒适区无处不在,但是否能硬撑着跳出自身的障碍,决定着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如果说从湖南电视台进入中央电视台是马东的一次机遇,那么参与央视春晚的制作,便是他给予自己的一次最艰难挑战。

2009年,马东担任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并首上春晚,表演了相声《五官新说》,这是他对自己父亲马季先生的一次致敬。

能够亲自执导春晚,大概是许多传媒人一生至高的追求了。但马东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职业沉浮之后,他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

生命不止,折腾不休。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性在等待着他。他再一次跳出了所谓的舒适区,惊呆了世人的眼球。

他辞去央视工作,加盟爱奇艺,创办《奇葩说》,然后又从爱奇艺卸任,成立米未传媒,身担主持人和老板双重身份,一路开挂般乘风破浪,势不可挡。

《奇葩说》的背后,是一个更加年轻的马东

提起马东,不得不提《奇葩说》。

作为中国网络平台第一档说话达人秀,《奇葩说》创造了超高的话题流量,在新一代年轻人群体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这档节目里,主持人不拘一格的衣服能上热搜,双方辩手的论点金句能上热搜,紧贴每个人生活焦虑的议题更是常出现在热搜上。

而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双重身份的马东引领着年轻的一代媒体人创造了流量,创造了风暴,创造了网综奇迹。

喜爱《奇葩说》的人很多,讨厌《奇葩说》的人也很多。但无论你是爱透了也好恨透了也罢,对于马东,大家始终怀有好感。

甚至,人们爱上了他在节目里明目张胆播广告的样子,因为“花式念广告法”已经成了他的招牌。每当听到他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济济一堂地聚在这里辩论……”,然后开始念广告商的名字时,观众都会哈哈大笑。

这个“无颜值”的胖子,靠高智商高情商行走江湖的中年男人,思维缜密外圆内方,他的语言时而犀利时而幽默,恰到好处、荤素得宜,脸上永远挂着令人温暖的笑容,一开口,便是真诚。

他割眼袋,到健身房健身减肥,穿五颜六色浮夸怪异如同马戏服的衣服;他蹦极、潜水,学习时下年轻人最蠢萌最流行的网络语言;他在办公室养猫,组队玩狼人杀,在寒冬腊月的北京街头奔跑。

在《有话好说》和《挑战主持人》里认识马东的观众忽然发现,那个悲天悯人、严肃正经的马东不见了。如今的马东,更加放松、更加自我、更加接地气。

如果一个人的好奇心总是蓬勃兴盛,总是蠢蠢欲动,那么他会比同龄人显得更加年轻,更加有活力。

做了《奇葩说》之后,观众们发现马东比十年前更加年轻了。

永保好奇心,勇迈舒适圈

马东很喜欢讲“好奇心”,他觉得自己做的所有事,都是好奇心驱动。

“好奇心”其实很像个调皮而天真的孩子,没吃过的棒棒糖看着眼馋,总是要找机会舔一舔,发现了没去过的小花园,总想着把皮球扔进去,然后以此为借口得意忘形的溜进去逛一逛。

《奇葩说》做了五季之后,今年夏天,马东跑进了乐队的小花园。

马东说,《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最初导演组并不打算让他主持,但受制于成本,最终他作为一个“音乐白痴”,选择了迎难而上。

聪明人说傻话,在观众眼里是件荒唐事,但马东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放低姿态,无需做过多准备,就如同《挑战主持人》和《奇葩说》一样,展现嘉宾、主持人最真实的互动,哪怕会有尴尬有冲突也不去回避,在磨合中推进节目的升温,这是他对这档节目的设定。

这需要勇气,需要有足够的底气、足够的成熟和足够的坦然。

对于马东而言,跳出舒适区,有时是他的主动选择,但有时是时机和命运对他的逼迫。只是主动和被动,都需要硬撑,哪怕头皮发麻脸颊火热,都要咬紧牙关用力挺一挺。

因为你很想知道挺过今天,迎来的那个明天是怎样的,并且内心隐隐有火光微亮,觉得拐角处总有桃花源。

换一种角色,跳出舒适区,令马东有一种幸福感。



他说,“如果你的生命、生活状态一成不变,那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事情,成本更高。”

作为一名60后,马东很愿意与年轻人混在一起,愿意多番尝试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因此显着格外年轻。

人到中年,甚是疲累,世人皆如此。有的是身累,有的是心累,但更多的是身心俱疲。而这个世界的疲累其实是对自己失望

中年的舒适区就像一条狭长的隧道,走出来,人生才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