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跳伞塔,很多80后、90后、00后可能都这样想:没有伞也没有塔,为什么要叫跳伞塔?今天小编就来给你八一八,地标60米的城南景观。
在真正的老成都人心里,跳伞塔是凝聚他们那一代人情怀的高塔。1984年3月21日,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南三段与人民南路四段交会处的一座高塔轰然倒塌,顷刻之间归于尘土,至此这座耸立了二十多年的跳伞塔在人们的惋惜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横空出世”成为地标
1958年,正值全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际,为壮大体育事业,成都市成立跳伞俱乐部,专门开展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一方面为了丰富青年人的体育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将体育活动和国防体育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1965年底,在成都市南郊一片农田之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的跳伞塔在“千呼万唤”中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成为成都跳伞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跳伞塔造型独特,引人注意,整个塔高60米,塔身直径5米,在塔身距离地面40米处,建有4条钢架长臂,长臂下几米处,是一个28平方米塔台,塔基四周是一个面积为1540平方米的沙盘,塔顶四支钢臂伸向四方,附属设施有浪桥、虎伏、旋梯等地面运动器械。
旧时的成都,主城区很小,20世纪80年代,成都二环以外的地方都还是田坝……“横空出世”的跳伞塔红白相间,巍然屹立的高塔在周围低矮的建筑中异常显眼。如此新奇前卫的建筑,不仅是老南门城外的一处景观,更成为了成都地标。
天幕中的跳伞员如神兵天降
1966年1月21日,为了庆祝跳伞塔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都市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在典礼上,成都市跳伞俱乐部组织安排了他们拿手的“定点跳伞”“救火护林”“歼灭敌特”“空中急救”等项目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落成典礼后,成都市跳伞俱乐部常在此进行跳伞训练。每当有训练时,都会吸引众多居民前来观看。在高高的塔顶、长长的塔臂上悬浮着色彩绚丽的降落伞,伞下几道绳拉挂住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跳伞员一拉释放绳,中央钩松开,伞衣徐徐落下,从蓝天翩然而来,宛如仙女下凡,又似神兵天降。
据老成都人回忆当年跳伞塔情景:初涉跳伞训练的运动员最初升至一半高度,可能是恐高的缘故,有的运动员在半空中就“咿咿呀呀”一个劲地乱喊乱叫,附近一环路上都听得到。几上几下反反复复地磨合十几次后,将运动员升至最高处,适应一段时间后,运动员才敢在最高处打开跳伞的开关。每当运动员跳伞时,天幕中的伞像朵朵蘑菇,煞是好看。
从辉煌到爆破拆除
1972年10月,成都市跳伞俱乐部更名为成都南郊体育场,在跳伞塔地区增建了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开展相应的训练,后来又增加了武术、田径等方面的训练,这里便成了南郊为数不多的综合体育训练和比赛场地。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南郊体育场业余体校,广泛招收青少年进行训练,组织体育比赛。南郊体育场在缺乏大型体育综合训练比赛设施的成都可谓一枝独秀,为成都体育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1年,重新组建了成都市跳伞队,在这里进行专业训练,1977年又建起了成都市伞塔跳伞运动学校,1975年至1981年,共训练跳伞员4000余人。训练的跳伞运动员曾多次在国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1978年在济南举办的全国伞塔跳伞比赛中,成都市跳伞队分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个人定点第一名、第三名;女子、男子脱钩跳伞分别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
1984年初,为修建四川省体育馆,跳伞塔这块场地交由省体育主管部门管理,3月21日,有关部门采取定点爆破拆除了跳伞塔。1989年,设施齐全,规模庞大的四川省体育馆在这片区域拔地而起,翻开了成都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高大绮丽的跳伞塔已不在,只有以跳伞塔命名的街道办事处,追忆当年难忘的跳伞时光或许还有路过省体育馆的老成都人,才能记起当年伞与人从这片天空飞过的痕迹……
武侯融媒记者 郑嫄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