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风险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操盘技巧,可关注笔者的微信公众号:李玲珑(k63078),每日更新大盘热点,行情研判,探讨交流炒股技术,游资战法,解套战法等操盘策略,干货源源不断。
投资是一场人性的博弈,面对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人们总会深思熟虑、理性决策,但实际情况真能如此吗?
为什么许多人常常发现自己手里,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为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本市场,人们总感觉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在资本市场中会马失前蹄?
以下是投资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人性弱点,克服这些弱点,你就离成功投资获利不远了。
投资决策的13个人性弱点
1、损失厌恶: 人们总是喜欢确定的收益,讨厌确定的损失。
假定你打开交易软件,发现上周投资的某只股票毫无征兆的涨得非常好,盈利超过50%(持仓成本为16元/股,现在涨到了24元/股),您会如何操作?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获利退出,落袋为安,部分老司机可能会选择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和部分利润,留着剩下的一部分利润在股票里,再博一把。
在这里,无论是全部卖出,落袋为安,还是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反应了人们在盈利情况下,对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厌恶。
人们会一直保持风险厌恶吗?不一定!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定股价不是大涨,而是大跌了50%,(持仓成本为16元/每股,现在跌到8元/股),您会如何操作呢?
心理学家发现,大部人会选择继续持有,等待反弹。因为此刻卖出,意味着浮亏变为实亏,这是一般人不愿意接受的,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人们甚至变得更加愿意承担风险,持有股票,期待反弹。最后,盈利(赚1000元)带来的快乐程度要小于同等额度亏损(亏1000元)带来的痛苦。如此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散户手里的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2、禀赋效应: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给予更高的估值。
你有没有过和某只股票“谈恋爱”的经历?
人们爱上一只股票的理由太多了:它可能是自己人生中买的第一只股票,或者,自己或亲人曾经在那家上市公司工作过,对于那段光荣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又或者,一直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超级粉丝,觉得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体验非常棒,也可能是自己最欣赏的大咖领导的公司或者推荐的股票,“大神,请带我飞”……
是的,人是情感动物,偏向于将感情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连接,给予相应资产更高的估值。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问题不大,但是,当资产价值大幅波动时,禀赋效应使得人们因为感情的原因,不愿意及时止盈止损,最终承受损失。
3、代表性偏差:人们习惯于简单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新信息定论。
如果你听到某某分析师说“我认为股价下一步将会……,因为2011年的经济指标和现在相似,当时股价……”,听到这种话的时候,要小心了,这里可能存在着“代表性偏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街头随机访问一些路人,问他们“到底是心脏病危险还是中风危险”,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如果他们身边有人不幸患上了心脏病,他们会说心脏病危险,而如果身边有人中风,则更可能说中风危险。
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医学家对大量的病例进行细致地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人们习惯于简单地套用过去的经验去预测未来。
回头来看前面分析师的那句话,2011年至今,虽然经济指标类似,但无论是产品规模、法律法规,还是监管态度、投资者的成熟度,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因为一些指标的类似,就推出股价会有相似的走势,这个结论的靠谱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固然,从过去相似的事件中去总结归纳经验,是经济/金融学常用的研究方式,但结论的得出需要严格的论证、推导和检验。简单地通过套模板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待检验的。然而,你去翻翻券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存在大量这样的语句,受过专业训练的分析师尚且如此,何况个人投资者乎?
4、控制错觉:人们惯于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的结果,其实却不一定。
假定你买了一张机打的彩票,我说2元转让给我吧,你可能毫不犹豫就转让给我了。但如果这张彩票不是机打的,而是你研究过往开奖情况,用心选的号码呢?你仍然愿意2元转给我吗?
理论上,两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一样的,精心挑选过的号码会让人有一种控制感,产生控制错觉 ,使得在你的心目中,那张精心挑选过的彩票会有更高的中奖预期和估值。
5、事后聪明式偏差: 人们惯于充当事后诸葛亮。
如果你听到别人说“我早就说过……”,当心,你可能是遇到事后聪明式偏差了。
以下场景,大家可能都见识过:
某天,股票A大涨,有分析师跳出来,自豪地说: “我早就说过A股票会涨,请参考我某月某日的股评分析”,事实是,他同时推了股票A/B/C/D/E/F,股票A大涨,其他股票的表现却不怎么样,甚至出现亏损。更有甚者,当时,没有表态的分析师,也会觉得自己对股票A大涨进行了表态。
总之,人们会根据事件的结果,夸大和高估自己当初的判断能力。
6、确认偏差:人们偏好关注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忽视与之相左的证据。
还记得谈恋爱那阵吗?对方的音容笑貌、脾气性格、气质谈吐、兴趣爱好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甚至会爱屋及乌地喜欢对方的父母、对方家的宠物,容不得别人任何的贬低和诋毁。
当你看好某只股票的时候,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发现身边都是对这只股票非常正面的评论,那些所谓的负面信息都是无稽之谈。
此时,你需要当心确认偏差的出现,务必提醒自己,任何股票都有它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努力使自己客观地去分析与评价。
7、懒:惰性是很多人亏损的重要原因。
人天生是存在惰性的,懒得关心时政大事,懒得去了解宏观经济,懒得去学习基础知识,懒得去了解具体的投资产品,懒得去思考什么收益与风险,甚至懒得读完这篇文章。
而资本市场本身却是瞬息万变,天道酬勤的,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和信息,影响着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唯有多接触、勤学习、常思考才能够有机会抓住脉络,跑赢市场。
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勤快,巴菲特每天用工作和休息时间的80%来阅读(财务报表、报告、杂志、报纸),彼得·林奇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他们能赢是有原因的。
8、框定偏差: 人们容易被言语影响,做出不同的举动。
相传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的初期,吃了一系列败仗,战报中一句“屡战屡败”,眼看免不了要受到天子的责难,有幕僚将此句改成了“屡败屡战”,天子甚为感动,一番褒奖鼓励。由此可见,战争的结果是一样的,却因为汇报言语的不同,使人产生了不同感觉。
是的,人们容易被言语所影响。下次听到某上市公司的领导侃侃而谈,“这些年,我们披荆斩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你也可以会心一笑。
9、锚定偏差: 人们在估值时容易被初始数值所影响。
心理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人们分为两组:
问第一组人:“您认为圣雄甘地是在9岁之前还是之后去世的?”问第二组人:“您认为圣雄甘地是在140岁之前还是之后去世的?”
最后,再让大家都猜一下甘地过世的年龄。
显然,甘地去世的年龄不可能小于9岁,也不可能大于140岁,第一个问题似乎没有意义。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非常有意思,第一组受试者猜测甘地过世的平均年龄是50岁,而第二组则为67岁。显然,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受到了第一个问题中数字的锚定影响。
在投资过程中,也有无数的数字锚定的影响,有多少人是拿着买入价作为锚定,宁愿巨亏,也不愿及时止损。由此,锚定偏差,也是引起损失厌恶的原因之一。
10、可得性偏差:人们更倾向于被容易获得的信息所影响。
还记得那句“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XXX”的广告词吗?简单粗暴,有人正好在考虑过年带些什么礼品回家,脑袋里飘出这个广告词,然后就买了。
人们更倾向于被容易获得的信息所影响,这也是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广告的原因。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手上有点闲钱想投资点股票,一时也不知道买什么,脑袋里冒出某只股票或者基金,也不太熟,可能以前身边朋友提过,或者电视里有推荐过,看了看就投了。恭喜,中枪!
11、过度自信:人们容易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
如果你听到基金经理或者分析师说他的模型有多么精巧先进的时候,可以回他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模型越精巧越复杂,人们越容易过度自信,觉得那么先进的模型, 分析和考虑了那么多的变量和市场情境,肯定非常有效,然而,结果还真不一定。
1994年,包括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一群华尔街精英,成立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Capital Management: TLCM),模型精准先进性自然不在话下,初期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后来赶上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出现巨额亏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对于市场,永远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12、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把钱按照心理账户进行管理。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同样是消费1000元,如果是某天股票大涨赚来的,花钱就非常爽快,如果是辛苦工作赚来的,花钱就会谨慎得多。这是心理账户的一种:根据收入来源划分账户。
还有一种情况,把钱按用途划分账户,这一部分是养老的,那一部分是小孩的学费,还有一部分是生活费。人们会根据这些心理账户,分别来打理各部分资金。
其实,这个心理偏差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好,有学者会提一些瑕疵,这里就不赘述了。
13、后悔厌恶:人们倾向于随大流,以免由于错误决策而后悔。
大盘蓝筹股和小盘成长股,您会选哪个呢?
大盘蓝筹股和市场波动相关性非常强,如果选大盘蓝筹股,即使出现了亏损,也可以说是市场行情不好,大多数人都亏了,所以亏一点也是正常。
如果选小盘成长股,与市场行情相关性没有那么强,当出现亏损时,大多数人可能还在盈利,投资业绩一排名,就非常尴尬了。
因此,大多数人选择随大流,避免决策,以及因错误决策而后悔。如此也容易造成市场的羊群效应和踩踏事件。
交易的本质是什么!寻本找源,
价格为什么会波动?是因为有钱的介入!
为什么钱会介入?是因为有人在操作?
所以交易的直接决定力量就是人,而绝不是信息,技术分析等。
在当下行情中,你能否知道这些:下一秒钟会有多少人买进或是卖出股票?他们会介入多少资金量?会有多少人即使现在没有进场,可他正站在场外,准备进场?你如果买入500股股票,推动了价格上涨。可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一个人卖出500股票,就把你的推动抵消了。而什么时间出手,是否已经出手,你知道不?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你显然都不知道。不知道的结果就是:客观上你介入的市场任何可能都会发生!此刻的交易与你上一次看到的交易技术形态看似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因为保证这个相同的前提是所有交易人、交易资金都完全一样。但实际上并不可能!所以,每一笔交易都有其个性,都是不可代替的。因此,交易的本质就是:抛硬币,与猜大小没什么两样。因此,绝大多数人介入股票后,就期望它涨,这是典型的自期欺人。一旦交易,你就处于拔河中。而且双方力量你也不知道,谁胜谁负都有可能。缠论的买卖点,传统技术的阻力与支撑,都是事后马后炮。没有一样技术能保证后面的走势,绝对没有!
交易凭什么取胜?交易凭的是优势和概率。
香港、澳门的赌王赚了无尽的钱。如果我要建一家赌场,肯定会有不少人投资,因为结果都知道赌场会赚钱!为什么会赚钱呢?因为只要赌的次数多,概率就会偏向开赌场的。赌场不能保证每一笔钱都会赚,但它知道终归它会赚钱,这就是赌王发财的秘诀。如何界定你的概率偏向你这边?这个优势就是技术,就是对以前固定技术形态的一种映射。这个技术可以再简单不过。只要按这个技术不断的交易,只要交易的成本足够多,就一定会获利。
明白了上面两点,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如果你亏损了,应该牢记,不一定是你的错!大部分的人会归结于自己的技术或系统,会开始再学习再研究,那就错了!一笔交易的成功不应该让盈亏说了算,评价标准是你是否遵守了你的系统和规则。如果你按此执行,即使亏损也是一笔非常成功的交易!因为市场什么都可能发生,你又不知道市场当下及下一秒的事情,所以你就没有指责自己错误的理由。因此,正常的亏损是一件好事,错误的、随机的盈利才是最大的错误。你不能随便的看轻自己,责怪自己!
第二,你不要期望市场给你什么。由于市场你无法控制,你也不知道市场会发生什么。就像股指在5000多点,大众热血沸腾时,你怎会想到出现千股跌停,一泻千里?肯定世上没有一个人会想到的。所以,你不能抱着期待的心理去看市场。如果有期待,你就离死不远了。期望会让你自觉的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抛弃掉。老苏说,苦苦期待会让你失去客观,失掉自我。不期待,以中立的态度去看市场,才能成功,而这本身就违背人性和常理,确实很难做到。
第三,既然你不能把握市场,知道市场很可能朝反方向波动,而且存在着大波动的可能性。所以,事前制定止损额,坚决止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如果你没有保证措施,就会让你一刀死亡,就象最近的大跌,连续跌停的可能性都在,那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第四,既然不能把握市场,当市场朝你有利方向波动一段。也就存在回落调整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有逐步获利落袋的组织计划和办法。
明白了上面三点,面对亏损时,心就会坦然。
如果你按自己的系统和规则进行交易了,就千万不要责备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要再无谓的学习技术。因为技术根本只是交易中的一个优势向导而已。
得出的结论是:确定适合你的技术,这个技术就代表了你交易的优势。每出现你的技术优势时,就一次次的进行交易,没有犹豫,没有恐惧,没有希望。当然,再辅以策略、加仓、止损、顺势、资金管理这些不足为奇,随便都可以百度到的知识,把它们融在一起,久之,你就会成为一个交易巨人,最终赚到数不清的钱。
像机构一样去交易
职业交易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趋势跟踪之顺势而为
如何分散持仓,降低账户回撤
特殊K线,转折K线,K线组合,经典形态
如何趋势跟踪避免顺势而为成为“马后炮”……
专职交易是一个危险者的行业。
专职从事交易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孤独的,有些甚至成了精神分裂者,起初,他们是抱着赚钱目的而来。然而,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进去后,会深深的爱上交易,成为交易的奴隶,会上瘾。而这还不能保证他能顺利成功。所以,专职交易者,务必到达一定境界才可行。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分析技术,而是对交易本质,交易属性的根本性认识。其实认识还不够,还要入脑入心,深入的直到成为你的交易血液,还要随同你的灵魂一起永生永灭。
极少成功交易者赚了大量的金钱后,应该感谢自己、感谢上天并珍惜这个好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分批离场,把资金取出来,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财方式,要学会不断的把资金从不确定变成确定。这个做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市场一直都是不确定的,你不知道市场下一步是什么?你不知道你心理的赌场是处于辉煌还是已经开始没落。
定心、定法、依法,自然操作无碍
定法,简单的说,你学了很多方式之后,想办法把它融合为一种简单,而且合于你操作周期的公式。包括,如何切入?如何抱着不动?停损点?获利点?定心,简单的说,就是只注意自己的股票有没有买卖点,然后,依法执行,不理其它。操盘手最重要的是盘中的应变能力,而不是行情的预测。
投资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投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如果你不反人性、如果你不能跟大众走的路不同,那你就是大众的一员。大众,怎么可能都赚钱?期货市场中,散户生存五年的概率不到1%。换言之,今天1万个散户拿着钱进期货市场,五年之后能有100个活着的就不错了——其他人早已亏光离场了。那100个还活着的,大约有90个是从家里又拿了钱投入进来了。
在我前期的文章《谁能在期货市场赚上10亿元》中,提及的那些大腕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别人看不懂、不支持的位置杀进去,在重重杀机中孤独一人去奋战。比如,2008年,林军做空铜,遭遇三次跌停而被强制减仓。虽然大赚一把,但每个人都面临选择:持续三个跌停之后,后市是不是该企稳了?这个时候谁敢在第四个跌停板上开空单?林军做了,第四个跌停板重仓进去继续做空,最后,也就他赚了。
按说大腕的意见很重要,但是,2015年的那段时间,傅海棠先生持续四次以上做多铁矿石和棉花等品种,最后都因达到止损条件而斩仓离场。到了年底价格极低的位置,铁矿石突然上涨,复有人来问,他说:反转了,牛市要来了。结果来人讪讪地说,这里,怕是反弹吧。然后,就错过一轮数十倍利润的行情。
回想2015年底,商品市场凄风冷雨,各种商品远期合约持续贴水,所有反弹似乎都是逃命机会,谁敢持续做多?唯有反人性而为之,“众人去处必无路”,跟大众行为反着做,才有获胜的机会。
其实,不只是投资机会应该与大众背道而驰,在投资方法上也是如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股市,市场缺乏分析工具的时候,谁能率先掌握技术分析方法,谁就容易鹤立鸡群赚到钱。但当技术工具普及后,再以技术分析为出发点就很难了。这好比20年前的中国股市,鸿蒙初判时节,掌握点技术分析方法算时髦,但到了今天,满世界都是K线和均线的时候,再用这样的方法去捕捉战机,未免贻笑大方。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基金经理们玩“漂亮50”,结果后来一败涂地。没想到40多年后,中国的投资经理也玩这一套,后来照旧折戟沉沙。即使到了今天,公募基金的“抱团取暖”现象仍屡见不鲜。往小了说这叫胆小恐惧不得不为之。往大了说,就是拿着投资人的钱不当回事而已。
当前的股市和期市,其实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期货市场最近调整比较严重,但再怎么说,也不至于黑色有色油脂豆类煤炭焦炭橡胶一起跌吧。以前涨的时候过度,现在跌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集体非理性的行为?供求关系去哪里了?成本利润不核算了?
股市就更不用说,春节之后大家一致战战兢兢,但最近几天突然就胆子放大了,持仓剧增以至于创下了2015年6月以来的最高点。好股票、好概念、好题材似乎一下子多了,说风险的人少了,憧憬新行情的人多了。然后,股市却渐渐有点疲软了。会不会大家一致看好的时候就出现调整、一致看空的时候突然就反身向上呢?
投资之途,注定孤独。在市场中赚钱的人,是极少数人。即便这极少数人后来搞了公司、建起了团队,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也就是拿一两个核心人员。数百人的团队,能做出贡献的不过几人而已。如果你心里念念的想找同盟军,则注定你不是未来的那个胜利者。
所以,投资要盈利,得研究透彻人性,得反人性而为之。不做寻常人、不做寻常事,每一条路上都没有什么人,你才会是成功者。
交易是一场局
交易的纠结开始于,到底是做还是不做,通常来说,与做相比,不做往往更难做到,因为人性本身都喜欢尝试,都喜欢冒险,都喜欢赌一把,而交易这种东西恰好最对味,它可以满足交易者对这种刺激感的所有追求。
而在股票投机市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对的并且在做的,往往都是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交易的过程,就是学习哪些地方该做,哪些地方不应该做的过程,总体来说,对于股票投机市场同交易者的关系是,市场决定了最终的盈利,交易者只能决定自己的亏损,忍得住不做也就控制了一部分亏损。
从众,除了心理安慰,对结果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关于机会的定义,很多交易员觉得自己在行情走势图表上面画两根趋势线,行情真的按照这个方向走出来了,这就应该是被自己绝对抓住的机会,其实,能分析只是第一步,因为预测并不能带来绝对性的结果,关键是在预测之后你怎么样跟上市场的节奏,想想,是不是有很多次明明分析的很好,进场之前信心很足,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靠谱的,但就是赚不到钱,要么一直不敢进场,要么进场太早止损在了最后一次洗盘的时候。
这就是机会把握的问题,非理性的强大和任性是的本该是水到渠成的交易行为变成了很多淤塞的航道,没有交易者可以预测准确高低点,那么就只能跟上市场或动或静的节奏,只是主观预测和市场节奏很多交易者往往在盘中的时候都给弄混淆了。
高点,低点,是最甜的那两杯毒药
交易开始于预测这不假,但是预测不应该是交易的全部,交易者可以天马星空的自由预测市场走势是上涨还是下跌,但是真实的走势往往在市场自己本身,对交易者来说,看见车来不重要,还得保证自己一直在车上才重要,行情最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坏的时候。
交易是一场局,局内的对手不仅仅有别人,还有自己和自己的人性弱点,这是一个三方博弈,别人是天然的对手,因为谁到想把别人兜里的钱掏到自己兜历来,而自己的人性弱点可以为敌也可以为友,这样说来,当你与自己的人性弱点为友的时候,才会有二比一的胜算。
离开了时间点,谈论任何涨跌都没有意义
这个等待机会出现的能力,并不是刻意靠模拟多少次就可以学会的,而是每一个身处场内的交易者在经历过多少次懊悔,甚至恼怒而又不甘心放弃之后凝结出来的,每一朵能力之花实际上都是磨砺在心灵上留下的伤疤。
行情每时每刻都在涨跌,但是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多,这是交易者应该学会的第一课,更不要想什么可以每次都能从低点抓到高点,这样的市场永远都不会存在,因为作为你的对手,也就是“别人”是肯定不会答应的。
等待机会,也就是等待你和别人谁先犯错
所以,等待就成了交易者必须要学会的能力,等待机会,也就是等待你和别人谁先犯错,也就是你和别人谁先跟自己的人性弱点变成了敌人,所以盈利的程度并不却决于你,而是取决于你对手的犯错程度,每次开仓之前,先问自己两个最简单的问题,在这个地方来仓,一是,我和我的对手谁在犯错?而是自己是否已经被人性的弱点俘虏了?
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风险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操盘技巧,可关注笔者的微信公众号:李玲珑(k63078),每日更新大盘热点,行情研判,探讨交流炒股技术,游资战法,解套战法等操盘策略,干货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