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是朋友28岁的生日,用他的话来说:“一只脚已经跨入中年了。”
因为疫情原因,这个生日没有朋友聚会,只能两个人在电话里诉说心肠。
老王说:“真的不想过生日,每一年都在提醒我今年比去年更失败,这几年自己忙得像个陀螺,看周围的人都事业有成,怎么就自己还是个三无人员呢?(没车、没房、没家庭)按照这情况,开工后的裁员名单上,肯定有我的名字,我都快30岁了,可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
朋友的感慨让我想起了网上一段扎心的话:
其实,在一次次死循环的穷忙中,我们的中年危机早就提前了。
兰摄影师Paweł Jaszczuk,曾在东京街头拍下的日本“穷忙族”的日常:
东京街头的穷忙族
每到凌晨,这些这些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却早已伶仃大醉的工薪族错过了末班电车,酒店一晚的房费太过昂贵,他们选择了以各种姿势瘫睡在街头。
对于这群白天毕恭毕敬拼命工作,却只能在下班后稍稍放纵的人来说,喝醉后露宿街头的情况时有发生。
也只有在这样的镜头下,这些身穿西装、举止谦恭的人们,才会稍稍暴露出疲倦、压力过大、漂泊无定而孤独绝望的真相。
而这其中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影子。
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给“穷忙族”的定义死:每天繁忙工作却依旧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
不仅是朋友老王,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一脚跨进了穷忙族。
工作996,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终日埋头苦干,出人头地却遥遥无期;
工作多年却还是那个拿着5000工资的底层人;
小心翼翼的生存,却还要承受随时被裁员的风险;
上有老下有小,不敢请假更不敢辞职;
为了不掉队,一边急于求成盲目去学习、应酬、社交,一边又身心俱疲毫无长进……
就这样我们在穷忙的路上越走越远。
老王在电话里问我:为什么我工作多年还是月薪5000的底层人,为什么我越忙越穷。
(1)无规划无目标
林清玄曾在作品里提到自己的觉悟,他说曾在一本印度哲学书中看过一句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把全部全部时间用来觉悟。”
他初读这句话吓了一跳,然后他就停下来思考,开始仔细梳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而我们很多人却从没有“停下来思考”的觉悟。
在我们坐出租车的时候,司机问我们要去哪里? 我们总会说出目的地而不是回答“不知道”。
可是我问过很多人,你的目标是什么?很多人却回答说:“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
不知道三年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不知道工作的价值是什么。
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无头苍蝇乱转,最后把自己转晕。
就像《穷忙》的作者小川叔说的:所谓“穷忙”,是你不懂得梳理人生。
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的人生,注定一辈子碌碌无为。
(2)低价值劳动力
《时代专刊》的专栏作者芭芭拉.艾瑞克曾卧底贫民窟,做了一个课题:为什么陷入贫困状态的人很难脱贫。
她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
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要起床,因为要早早去工厂上班,迟到是要被扣钱的。
由于时间紧,之恶能用面包充饥。
因为是流水线式操作不允许员工随便离开岗位
时薪很低,必须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才能拿到保证基本温饱的工资,如果想要体面一点,需要工作更长时间。
午饭和晚饭都是吃快餐,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终于下班了,累,精力早已经消磨殆尽。
睡觉之前会有几个小时的娱乐时间,回去廉价的歌厅酒吧喝酒缓解疲劳。
大概会在11点到12点之间喝得醉醺醺的回来,睡觉。
持续循环这样的日子……
我们常说努力就会成功。说到努力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最努力,但更多的是低价值的劳动力。
低时间单位劳动值——低营养值——低级的感官刺激娱乐方式——再回到低时间单位劳动值,就这样,我们彻底陷入“贫穷的死循环”。
(3)稀缺心态
稀缺不是客观上物质的稀缺,是一种会让人产生紧迫感的稀缺心态。
面对稀缺,我们更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关注的事情上面,而忽略真正能把我们从贫困里面拉出来的事情。
长时间处于稀缺心态中,会产生管窥效应,把一个人拖向贫穷。
例如我们因为生活压力大,不得不打两份工,下班时间兼职跑滴滴,看似赚到了两份收入,实则放弃了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我们陷入了忙于琐碎之事解决温饱,忽视了贫穷的本质,最后穷忙一生。
在职场上,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摆脱穷忙走出工作多年仍是底层员工的命运呢?
我在《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 小川叔 著
作者小川叔是本是一位北漂,他周围的朋友要么是公司的管理者,要么是年薪百万的成功人士,只有小川叔拿着5000的廉价工资还是朋友给介绍的工作。
800块的衣服不舍得买,在朋友面前自卑惶恐,另外负债10万,最难的时候每晚失眠。
但所幸他没放弃,迎难而上,他用1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穷忙》一书中,他也揭示了自己是如何从月薪5000进阶到月入50000再到现在的年薪百万。
(1)不做盲目的驴,要做有目标的马
作家王春勇说过:我们每天在磨盘边日夜不停地旋转忙碌,得到的却永远是一捆甘草。
小川叔谈到目标时说了自己的经历:在头马学习演讲时,用三个月的时间拿到了第一名,但是他坦言上台比赛那天是他第八次去演讲。
三个月时间,每一次去演讲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在完成目标后及时总结确定下一次的目标。
其实作者用的方法就是【目标分解法】
我们常说:我要升职加薪。
为什么你无法达成?因为这是口号是远景,并不是实际目标。
我们只有把目标具体化,把目标分解成任务,才能一步步实现。
比如:你在上海火车站,现在要去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就是你的目标;那怎么去呢?
请出门左转走100米,坐1号线地铁,乘坐往莘庄方向的那班车,在人民广场站下车,1号口出来就到了。
这个怎么去的过程就是任务。
把目标拆解成任务,就是把“结果”拆解成实现结果的“过程”。
首先你要先明确目标是什么,你也知道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和步骤。
其次你只需要将这些步骤变成自己的待办任务,然后逐项去完成就可以了。
比如我要完成一篇可以发布的文章,那么我的待办任务就是:
找到一个选题《穷忙》;
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搭好文章框架;
找作者背景和案例;
内容填充3000字;
取2个标题,
三张配图。
完成每一项待办任务你也就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摆脱穷忙,切勿做盲目的驴,要做有目标的千里马。
(2)“要我做”变成 “我要做”
想要在职场上混得好,主动是最好的想法。
《穷忙》中小川叔讲到:当一个人被动的时候他的确是最好的执行者,但执行力永远是80分以下。
你可以让所有人满意,但你不能创造惊喜。
只有当你把“要我做”换成“我要做”,当你把你做的哪怕再微小的一件事,都当作自己署名的作品一般,你才能灵感迸发,你才能光芒万丈,你才能思如泉涌,你才能战无不胜。
面对领导的指令,永远不要抱怨,老油条经常会有“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心态,到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我们有向上管理的能力,永远比老板多想一步,洞察领导的心思,并整理归纳套路,你才能让领导看到超出预期的价值。
如何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要做到以下三步:
明确上级的目标
学会跳出当前具体的工作事务,站在更高一层去思考每件事情与上级需要完成的目标之间的关联度。
主动汇报工作进度
及时、有准备的工作汇报,可以让上级放心。另外要带着方案汇报,职场人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问题的推手。
对上级意见进行主动反馈
对于上级提出的意见,首先要明确上级的真实想法和目的,如果是复杂目标,还要进一步拆解;
其次可以当场复述,以确认你的理解没有偏离上级的预期。
在职场,不要只做一名执行者!
(3)从沙和尚向唐僧晋级
小川叔告诉我们,想要实现职场价值,你必须得从沙僧进阶到唐僧。
开篇提到的朋友老王就是职场上的沙僧,工作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除了会挑担背包袱做些琐事,没有拿得出手的本事,成了职场小透明。
职场上,我们要做唐僧,他融合了孙悟空的专业能力、猪八戒的沟通能力和自身的领导力。
永远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更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小川叔40岁还去参加奇葩说,他对自己说:不要觉得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怎么做或者必须怎么做。
你要去成长去学习,害怕演讲就去战胜恐惧去迈上讲台,专业技能不过关就去主动学习。
别抱怨去成长,只有当你成为唐僧的时候,你才能站得更高领导更多的人!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他是,但丧失了真实。”
就像《穷忙》的封面写到的那样: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
停下来,整理好自己再出发,不晚!
作者 | 燕子
编辑 | 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