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创新扶贫方式 拓宽增收渠道

2020-05-02     九江视听网

本台讯(九江广电全媒体记者 王卫东 王陈 扈影 余涛 共青台 彭绍峰)日前,我市修水、都昌两个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这标志着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站在新的起点,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显得尤为重要。为全面总结我市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和亮点成效。近期,九江广电全媒体记者采访团深入15个县(市、区)开展“脱贫攻坚县区行”主题采访活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共青城市是如何创新扶贫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

在共青城市江益镇跃进村的农旅项目“青年农场”,贫困户蒋正绣正在地陇里进行除草作业。 【共青城市江益镇跃进村村民 蒋正绣】:我有点劳动力,我就自己种,自己卖菜,我不种我就可以租给别人,我在这里做一天,一百块钱一天。

蒋正绣种的地原本不是自己的地。由于跃进村靠近共青城南湖科教城,当地政府便打造了一批产学深度融合的扶贫产业。“青年农场”就是扶贫产业之一。项目通过把贫困户的土地租给高校老师赚取租金,贫困户为老师种地赚取务工费的方式进行运作。

【共青城市江益镇扶贫专干 王玉】:每户四陇总共有2400元租金,像我们平时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工作,我们都会优先考虑安排给贫困户来务工。 在促进贫困户增收的过程中,共青城还不断创新扶贫模式,通过建立消费扶贫生活馆,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记者 扈影】:我现在是在共青城市的消费扶贫生活馆,在这个生活馆里的所有产品均来自贫困户的家中,那么都是由驻村第一书记推荐到这里来进行销售的,可以看到,我旁边的这个大米就是来自苏家垱乡竹林村的贫困户李冬生他自家种植的,馆长告诉我们这款大米在他们这个生活馆销量非常好。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竹林村村民 李冬生】:送了三千六百斤,平均就是两三天送一次,量多的话时间花得少一点,赚钱也赚得多一点。

【共青城市市民 夏女士】:这边的米也尝过,觉得味道还可以,听说这些都是那些贫困户种的,所以我们就比较支持这边。 据了解,消费扶贫生活馆是将原有的益农信息社、供销e家平台与农产品运营中心进行整合,由驻村第一书记通过直采直销、品牌塑造,集中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方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目前,整个生活馆里有大米、鸭蛋等20多种农产品。

【共青城市消费扶贫生活馆馆长 郝春】:平时我们这里每天大概只有三千多块钱,通过这个消费扶贫(生活馆)现在每天有两万多块钱的销售额。

近年来,共青城不断加大扶贫产业资金投入,通过发展黑斑蛙养殖、葛根、油茶种植、青年农场等扶贫产业,2019年全市所有贫困村均实现了产业“零”的突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稳定在5万元以上。在做实产业的同时,共青城还不断推进秀美乡村建设,2019年,投入村庄整治资金1603.48万元,所有退出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巩固提升。

【共青城市扶贫办主任 冯雪峰】:我们的贫困户总量是有1163户4364人,但是我们未脱贫户现在只有99户180人,最后未脱贫的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我们今年要做的主要是从就业方面、产业方面来进行帮扶,再就是消费扶贫,是更要加强。

(来源:九江一套)

技术编辑:桑宸

审核:付必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Cw-13EBiuFnsJQVN3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