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这18条饱经风霜的老巷子,背后总有言不尽的老故事

2019-08-05     二哥说道
来源:金华旅游、文章综合整理自网络本期编辑:蒋夏妙

一段历史,

几代人的回忆。

在我们的身边,

总隐藏着一些老街。

这些老街是一个地方

或者是一个城市发展兴衰的体现。

白墙黑瓦,斑驳厚重。一座座徽派建筑下,孩子们在追逐嬉闹,老人在倚座闲聊,街角是穿巷而过的小贩,空中弥漫阵阵酥饼香,一派市井味道。

金华腹地,老街、老巷可不少,这些饱经风霜的存在,背后总有言不尽的老故事。今天,听旅游君为你细细述说金华那些老街,关于历史、关于人文的回忆……

四世一品巷

金华市区名巷——“四世一品”巷,一条由中山路通往后街不足百米的古老巷子,一条满载历史积淀的古街,如今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只留下了“四世一品”四个大字让后人回味、遐想。

据说“四世一品”巷是为了纪念南宋年一个叫王淮的宰相以及他父祖辈三代被追封太傅,因而四代官居一品,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铁岭头,后世为了纪念他们,因而对铁岭头附近一条小巷取名为四世一品巷。

酒坊巷

酒坊巷,金华古子城(金华的城中城,唐时建)中最出名的一条街巷,因开有戚家酒坊而闻名。当年的金华酒,曾赢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誉,还被写进《金瓶梅》,成了西门庆过年送礼的指定用酒。

酒坊巷曾经的住户,都有些说头,比如126号,是曾任民国教育部秘书长黄人望的家。街口那一溜平房,曾是国民党京沪杭警备部司令汤恩伯的公馆。可走进这条千年古巷,却早已不再是昔日模样。“原住民”多已迁出。留下的,或是行不动的老人,或是租房的外来打工者。

八咏老街

八咏路,这八咏之名,据说与唐宋多位诗人在此吟诵诗歌有关,至于具体有谁谁我也弄不零清了。然而李清照当年带着失去丈夫,家乡被金国铁蹄蹂躏之下的苦闷忧伤,站在楼台之上,望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点点滴滴的船只,心中顿时得到了一丝慰藉,赫然下了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诗句,如今它丰富金华的人文文化。

水门巷

水门巷位于金华老市区清波门一带,呈南北走向。宽只有丈余,长不足100米。

一年四季,水门巷都醒得很早。那年代,金华还没有自来水,住得离婺江不远的居民,都要一早到江里挑水。因为那时候的水最清澈,最甘甜。

多年之前,这里理所当然地成了居民们夜生活的理想场所。西晒的太阳影子刚刚移离巷子,就有人往路面泼水降温。到天黑前连泼三四遍,巷子就变得凉爽宜人了。各家纷纷把自家的凳子、竹椅、床板搬出来,靠两边摆好,留出中间的空档,供路人行走。

南市街

南市街,就是现在大家口中的五百滩。孩提时关于“一处牛市”的残存记忆,如今只剩下通济桥与金虹桥贯穿五百滩东西两边,在通济桥东边还有黄宾虹公园与清风楼坐落。

听父辈讲,刚解放的时候,这里还有耕牛和小猪交易市场,甚是热闹。五百滩旁有很多小旅馆,下了火车的人,一般都会过了通济桥来南市街住宿。后来,五百滩开始拆迁,这里也遂成回忆。

雅畈老街

雅畈老街呈东西走向,全长约三华里。从村口“青龙头”走过沿村西桥即是上街,传说两侧商铺林立,且寸土寸金,商铺之间排列十分紧密。

据传,雅畈的始祖叶敬甫起先定居在叶村蓬,后因大水淹没周边大片土地,唯高台门因地势高未受淹,于是迁居到高台门。在雅畈立足之后,叶氏繁衍子孙,建厅堂,扩街道,发展族群,并根据水、陆两路的走向,建成了雅畈古街。民间把雅畈古街拟为一条头朝东、尾向西的龙。

如今,雅畈老街上仍完好保留着叶氏、章氏等数座古祠。

仙桥老街

仙桥的故事得从“吃”说开去……

老金华人的早餐,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一碗豆浆、一副烧饼油条中解决的。早餐店老板舀出一瓢豆浆,清香四溢。烧饼+油条这样的搭配,太有嚼头,于是细滑的豆浆,就成为佐餐的不二佳品。

至今,老街上还存在着许多老手艺。像理发、编扫帚、补鞋、修伞、打铁、馒头等很多老店,人丁兴旺,不过这些老手艺,只存在老人手中。

坡阳老街


金华有个千年老镇———金东区岭下镇,这个镇上有一条堪称浙中第一的坡阳古街。老街因坡阳岭而得名,全长400多米。曾经,这里是陆上交通要道,客栈、茶楼、商号鳞次栉比,来往的旅客、商人川流不息。一眼望去,尽是徽派建筑。老街中间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蜿蜒小路,沿路走,大王殿、观音阁,以及刻有乾隆年字样的古井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迹历历在目。

人来人往,不变的是古街上日复一日照耀着的暖阳,和青石板上年复一年生长着的青苔。走在古街上,感受着亘古不变的气息,那就是沉甸甸的年轮的味道。

安地古街

小城镇整治以来,安地古街一时成了网红打卡地。一街的油纸伞,白墙黑瓦红灯笼,都是这个小镇最美的一面。安地古街贯穿了整个镇区,每到一处都能看到生活的缩影。

待到华灯初上,古街上的彩灯也会依次打开,居民们散步的散步,回忆的回忆,都是生活中最甜蜜的时候。

松溪古街

金东区江东镇横店村的这条古街,叫做松溪古街。它有七八百米长,曾经是商贾来往武义、永康等地的重要交通要塞。历史上,老街的人们利用武义江水制作了一道美食,叫做粉干。如今,只要浙中人一说起金华一个叫做粉干的民间特产,很多人都知道这叫横店粉干。

老街有多老,有多长,诉说了乡愁的无限长。漫步在江东镇横店村的松溪老街,这里仍旧保存着“老味道”。走在老街中,穿越的是历史,品味的是人生。

游埠老街

游埠的老街不多,只有两条,老辈人都称前街和后街,而今的门牌上写着中山街和解放街。两条街都与游埠溪平行,前街稍长,稍宽些。在两边排门屋子的陪伴之下,哪怕十分喧嚣,悠悠然的闲适总归消除不了。

雅步街头,走过排门搭起的货架,浏览杂七杂八的南北货物,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一起的同伴。抑或有时同伴从你的视线里消失,稍一打听便会找到。这里有快节奏生活的人们难以企及的闲情雅致。

女埠老街

女埠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女儿滩和焦石等沿江风景及黄店接壤的白露山风景区;是唐代宰相舒元舆、明代学者章懋和诗人方太古的家乡。自唐以来,历代诗人对此地多有吟咏,近代名人朱自清、钟敬文等人亦有楹联诗话描述。

永昌老街

该街起源于元朝,初步形成于明朝,而到清朝商贸达到极盛。古街全长1000多米,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街坊、店铺百余家,以及水阁楼20多家。

小桥流水,月牙拱桥,青石小巷和青砖白墙黛瓦的人家,这条源于元朝的古街,至今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原貌,精致的徽派建筑随处可见,百年老字号今亦留存多家。

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缺少保护和开发的永昌古街,不少古迹往事已经或者正在消逝,令人惋惜。古街的明天,是成为金华的乌镇,南浔?还是成为在历史长河里渐行渐远的明日黄花?石窟的发现似乎为古街的未来带来了一丝转机。

佛堂老街

佛堂老街是一条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商贸老街,至今仍然店铺林立。老街从南向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三段,将整个佛堂古镇分成东西两片,“东街”与“西街”两条副街并行于主街两侧。上街街口有一棵800年树龄的古樟树,由此出发进入古街。街道两旁是各色的店铺,依稀可见往昔商贸的繁荣。

老街上有保存尚好的1954年的新华剧院,有民国期间的民宅,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一些老字号店铺。中街上出售的主要是文化喜庆用品。迄今为止,老街沿街附近现存明清古建筑数百幢,像“留轩学堂”、“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园”等几十个大规模、建造精美的宅院,更是衬着古街的古香古韵。

尚阳老街

尚阳老街,过去是义西南角最偏远地区的商贸聚集地,据《义乌市志》记载,90年代初期,全市集市共有32处,其中尚阳街就是最为繁盛的集市之一,店铺沿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每逢农历初一、四、七集市,就有商贩从四面八方赶来摆摊贸易,沿街的叫卖声与巷弄的鸡犬声合成老街热闹的乐章。

尚阳村,是义乌市最偏远的古村落之一,不久前它入选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而今,老街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和风雨的侵袭,繁华已不再,但仍有一些老手艺老作坊,沿街可见理发、卖药、编席、茶馆等店铺,且生意些许兴隆。徜徉于老街,抚摸着一扇扇老门铺,依稀可证当年的风华。

石柱老街

每当听人提起石柱,最令小布兴趣盎然的莫过于那条石柱老街。那老街房头挂着的一面面旗子,上面无一例外写着一个“银”字,这就是石柱著名的老街银器铺。

漫步在两排老屋中间的狭长巷道,沿街的铺面摆满各种精美的银器,恍如时光倒流。翻修店面里簇新的玻璃柜台,才让你从时光隧道里走了出来。

短短两年里,石柱白银加工的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打银器到石柱”,已经成为不少永康人甚至周边县市人共同的观念。

整条老街上,不是金就是银,是不是多少有些纸醉金迷的感觉?或许是的,但不全是。在老街上,至今仍有不少人坚守着坚持了多年的老店,或者说是习惯。

武义岭下汤古街

岭下汤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独特,现有明代建筑8处、清代建筑30余处、民国建筑60余处,保存完好,多为三合或四合院。村中,传统民宅呈线状分布平安古街两侧,新中国特色的老区委办公楼、供销社、卫生所等也保存完整,

岭下汤非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舞灯笼、喜龙、百子灯、昆曲泰和会等民俗民风与众不同,红曲酒、糕干、索面及根艺、竹编、花灯、土漆、油漆画制作都有自己特色。

磐安尖山老街

磐安县尖山镇地处金华、台州、丽水、绍兴四地市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老街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存……往日的淳朴和怀旧的味道,吸引了无数剧组前来拍摄。而镇上的老街也成了一条著名的摄影街,可以在那里留下美好的倩影。

来源:金华旅游、文章综合整理自网络

本期编辑:蒋夏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BT0YmwBUcHTFCnfAp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