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笔团 | 蓝莓小姐
01
一个不会表达愤怒的人
最近,我常听到一句话:“你不是情商很高的吗,怎么还发脾气?”
但在我眼里,情商高的人不是不发脾气,是“会”发脾气。
也可以说,情商高的人,“会”表达愤怒。
对此,我深有感触。
我是一个从压抑愤怒到会表达愤怒的典型。
从小,我特别爱笑,别人眼里“乐观、积极的代表。”
甚至面对别人有意无意的攻击,我都会笑一下,以掩饰内心的尴尬。
现在想来,我的笑,应该是非常强大、典型的“心理防御”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从小是不被允许愤怒的:
“你脾气怎么这么大”,“听话一点”,“安静下来”,“我数3秒,不要哭了”…..
如此,我们被驯养成一个“无法愤怒”的人。
这些被压抑的愤怒,去了哪里呢?
转向自身了。
很多内心的冲突,莫名其妙的悲伤,难以消散的抑郁,突如而来的空虚......最深处都是未经释放,压抑已久的愤怒。
至今,我身边仍有很多人认为,不能控制和管理愤怒,是情商低。所谓“厉害的人,都能保持冷静。”
这种洗脑式的想法,真的蛮可笑的。
因为,情绪本来就不完全是用来控制的,特别是愤怒。
厉害的人不是都很冷静,能控制情绪,厉害的人是有能力理解、面对、甚至利用自己的情绪。
我认为,对你的情绪,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它主导着你的生活,是有原因的。
那我是怎么学会理解和表达愤怒的呢?
02
我的“微笑抑郁”
首先,我看到了不会表达愤怒的后果。
一个叫岳敏军的画家创作的自我形象投射的“大笑人”系列,曾风靡全国。
画中一个个卡通化的男子咧着大嘴,露出整齐得让人害怕的牙齿,大笑的表情过于夸张地铺满全脸。
看上去松散、慵懒、没心没肺,其实挺可怕的。
在那个“可怕”的大笑人身上,毫不夸张地说,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岳敏军与他的“大笑人”画作
我就是那个小时候习惯压抑愤怒,长大后表面正常,内心无力的“大笑人”。
岳敏军说:人,在笑的时候最空洞。
他所说的笑,是对愤怒的巨大压抑。笑容底下,是一个愤怒的、无力的灵魂。
这些被压抑的部分,会让你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觉得没安全感,无所适从。
后来,岳敏军被问到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时,他答:
“就只想成为一个更自由的,不要受太多东西控制和影响的人。”
那时,我理解了小时候的我,一直都在用笑来压抑愤怒。
所谓的“微笑抑郁”,或许就是如此。
03
习惯扮演他人喜欢的自己
我继续思考,愤怒从何而来。
人害怕表达愤怒,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接住他们的愤怒。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情绪转换器”。最开始,这个转换器就是身边最亲的人。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体客体”来满足内心的需要。他会接住你的愤怒等情绪,并帮助你去理解它。
但当身边最亲的人都没办法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愤怒时,自然很难去理解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了。
他们甚至会转移自己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愤怒。
自己的愤怒无处安放,还被迫吸纳别人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情绪垃圾桶”,越来越混乱,直至无法正常运作、崩溃。
小说《无声告白》中的女孩,就是一个被转移意志和情绪的典型。
16岁的阳光少女莉迪亚是学校里备受欢迎的“社交明星”,但她却突然独自一人在深夜到湖里划船,跳入湖中身亡。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莉迪亚的父亲是一个因黄色人种备受排挤的大学教授,因为羞耻,他一生都在寻求社会认同感。
他将这个愿望放在拥有蓝眼睛黄头发的“白种人”女儿莉迪亚身上,希望她成为学校的“社交明星”,以填补自己的内心缺失。
但莉迪亚生性不善社交,她只能经常假装跟朋友打电话来骗父亲。
莉迪亚的母亲是白人,因为大学时意外怀孕结婚而被迫放弃医生的梦想。
于是,她固执地认为莉迪亚天赋异禀,一定能考上哈佛,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医生。她经常检查莉迪亚的作业和分数,“循循善诱”她做一名医生。
父亲渴望成为受欢迎的人,母亲渴望与众不同,他们把自己无力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莉迪亚身上。
莉迪亚能怎么做呢?
因为爱父母,莉迪亚只能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扮演父母喜欢的那个“自己”。结果,愤怒成为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最后她深陷抑郁,走入湖中。
每一个无处安放的愤怒背后,都藏着你最真实的想法,和你强烈地想做回自己的欲望。
所以每每面对愤怒,我都会问自己:
我的内心,到底压抑了什么?我可以为自己做什么?
04
我喜欢一个词:“怒商”
理解、表达、利用愤怒的能力,称之为“怒商”。
怎么合理表达愤怒呢?我也学习了很久。
对于伤害和攻击,我有自己表达愤怒的原则。
首先,我会把生活里的关系和工作社交上的关系分开。
对于亲密的人,我会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
记住,是表达感受和你这个感受的原因,不是攻击他这个人。
表达愤怒不是单纯攻击他人,而且往往你的攻击,对方都没放在心里,甚至反过来不理解你,报复你。
然后,要不要讲道理?
要讲的。但道理,要放在感受之后讲。
所以第二个原则就是:先讲感受,后讲道理。
很多人一愤怒,就讲道理,一讲起道理就刹不住:“我告诉你,我为什么这么生气,就是因为你.........”
这个句式,真的没办法让你讲的道理发挥作用。明明你很有道理,最后对方也不接受,关系也毁了。
我会换一个句式:“我很生气,是因为我感到自己........”
第三个原则是,表达自己的愤怒,也要说出对对方的重视。
我们为什么对亲近的人愤怒?
有个原因是,我明明很在意你,但你却不理解我,误解我,甚至伤害我。如果是一般人,我的确不会这么愤怒。
对关系的重视,是表达愤怒中的关键点。
“我觉得很生气,因为我很在意你对我的看法........我希望你可以理解我。”
这能让对方更理解你的愤怒,甚至加深你们的关系。
第四个原则是,坚定地树立自己的边界感。
没有边界感的关系,迟早是要走向毁灭的。
所以在表达感受,讨论道理之后,我也非常直接地表达立场,不再容忍对方伤害我的行为:
“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么做。”
如果对方连对你的感受无动于衷,那就要考虑这段关系要不要继续了。
而对于工作或社交关系,我会更加倾向于先理解清楚愤怒的来源,再去表达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如果你确切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因为,愤怒情绪的背后会有很多你自己的投射。也许你的愤怒,并不是因为你面前的这个人或事。
要是搞错了愤怒的对象,就很不好了。
在愤怒的当下,我会去观察它,给自己一点时间平静下来思考。我会对自己说一句话:
“我可以生气,但我也要想想,是什么让我如此愤怒?是完全是对方的原因吗?有没有我自己的原因或其他原因呢?”
对于愤怒,我已经习惯与它友好对话,用心理解它在说什么。所以现在,我都能很好的去观察和理解我的愤怒了。
这也使得在关系里,我很容易表达愤怒,被对方吸收和理解。也能尽量接住他人的愤怒,很少被它困扰。
05
尊重愤怒,你才会真正强大
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控制情绪”这种理念被追捧得如此之高。
大概是因为,我们需要从众,需要被他人认同,保持安全感吧。
毕竟,谁都不想成为一个“异类”。
但人的情绪本身就不是一件坏事,是我们看它的视角有问题,才变成了坏事。
美国资深心理医生贝弗莉•恩格尔认为,愤怒是一种正常、健康的情绪。
她更直接给出结论:
“尊重你的愤怒,将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最具解放性的改变。”
托马斯·摩尔也说,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
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无论如何,尊重你的愤怒。这样,你才有可能,超越你的愤怒。
“怒商”真的很重要。
而学会表达愤怒后,你发现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一个全新的、更真实、更有力量的自己。
这才是所谓,真正的“高情商”。
- The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我是蓝莓小姐”。一个有多重自我和反世俗智慧的心理学作者。热爱存在主义,戏剧,艺术展览的90后girl。学习精分、人本、存在等多种咨询流派,倾向整合性心理治疗的未来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