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谈的空与有

2019-10-15     心田主人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观点而主张因缘所生法为实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经论而观于缘起的存在,“宛然有而毕竟空,空假无碍,是为中道”。

空宗与有宗是大乘佛教两大系统,空宗即“中观派”,有宗即“瑜伽派”。中观派以诸法无自性立论,破除一切众生情见之执著,以显现诸法实性,故称“法性宗”;瑜伽派以“万法唯识”解析诸法的缘生之相,目的也是在于析相以见性,故称“法相宗”。

如来一代教法,所说皆不出空、有二义,因此,不论空宗、有宗,其思想渊源皆来自于佛陀的根本教说,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

“缘起”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因果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也就是说,因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中观学派的龙树菩萨据此而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中观学说。

“缘起”与“性空”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生相成的。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执有”,即名“中道实相”义,能够了达“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准此,真俗二谛于是成为“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

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三论玄义》说:“二谛是佛法的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佛陀依于诸法性空阐述真谛,依于众生的妄执阐述所执非真。换句话说,二谛是为了把中道实相的妙理,借由真空、俗有的方便言说而彰显。所以,佛说二谛是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是应病与药,使依真舍俗,依俗识真,由此直契诸法实相,此即所谓“道非有、无,既有,无以显道”,因此《三论玄义》说:“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

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佛门因此有“空门”之称。

“空”是真理的极致,“空”能将印证真理的“三法印”统一起来,例如:世间没有永恒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法相因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佛教讲“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严经》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所以,空与有,如月之与光明,始终不二。空与有,是相待之假称,说空说有,只不过为了诠显中道实相义,如果执有拨空,则失于真谛;执空排有,则失于俗谛。执空执有,同样都是边执的妄见,均非中道之正理。

因此,《般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皆是阐明空有不二,空有相融相即的道理。

空,是佛教的X光,经由空性,便能洞悉诸法实相--诸法所以是空,是由于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是由于相用不是空无的。《释摩诃衍论》的“虚空十义”,把空的奥妙诠释无遗。“空”并不是顽空,并不是妄计一切皆空的“恶取空”,“空”具有建设性,譬如,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装东西;宇宙不空,众生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

“空”蕴含无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佛教讲“空”,就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5Qg0W0BMH2_cNUgB7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