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巨商第一豪宅,当年妻妾成群,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019-08-12   凤凰网房产上海

来源:哥特式建筑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事业的颠峰时期,当时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落成的故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整个建筑南北长东西宽,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故居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到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胡雪岩,杭州人,祖籍安徽绩溪。少年时入杭州一钱庄当伙计,后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自办阜康钱庄。又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在其鼎盛时,胡雪岩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故居内的花园芝园怪石嶙峋、巧夺天工,其中的假山为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进入故居,那回旋的明廊暗弄、亭台楼阁、庭院天井、峭壁假山、小桥流水、精雕门楼,使人仿佛进入一个大大的迷宫;而百狮楼、锁春院、怡夏院、洗秋院、融冬院、延碧堂、载福堂、和乐堂、清雅堂无处不奇;木雕、砖雕、石雕、堆塑、彩画则无品不精。

故居内还有董其昌、郑板桥、唐伯虎、文征明等名家的书法石刻作品,轿厅内的两顶做工考究的红木官轿很是值得欣赏一番。

胡雪岩这所豪宅的大门,却没有权贵巨富之家的那种宽阔和气派。据说,那是因为胡雪岩明白“深情不寿,强极则辱”的道理,故而寄寓“藏而不露”的用意。胡雪岩毕竟是个富商,自有富商心理。

胡雪岩从一个钱庄学徒到一个富甲天下的巨贾,其原因与他的“厚”与“真”不无关联。然而,巨大的成功和财富,又可能使人热昏了头脑而变质。

故居中有东面是全家起居饮食的地方,而西面是园林休闲区,这里小桥流水,极具江南风情。

胡雪岩故居采用了我国传统宅第的对称布局。中轴区为待客厅堂,由轿厅、正厅(即百狮楼)、四面厅组成;右边是居室庭院,由楠木厅、鸳鸯厅、清雅堂、和乐堂、颐夏院、融冬院组成,供成群妻妾居住。

参观故居见证胡雪岩事业巅峰之时莺歌燕舞,特别是十三座楼和一个芝园,分为了东西两侧,一个妾一座房,因此,古时的姨太太的单位就叫有多少房,而不是现在的叫法什幺小三小四的,他刚好有名正言顺的十二房姨太太和一房正房,所以这十三座楼人统称东楼十三钗”,宅院也非常大。

以“红顶商人”谓之,就明白道出了他的致富途径乃是官商之间的权钱勾结,这即使胡雪岩能够迅速堆积起如山的财富,又使他不可避免地卷入肮脏的政治漩涡。胡雪岩正是在李鸿章与左宗棠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中成了一个牺牲品。

1885年,煊赫荣显一时的胡雪岩在穷困潦倒与忧惧中结束了传奇的一生,1903年胡家无奈以区区10万两白银将豪宅抵债给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煜,后又转让蒋家,此后日渐破败。 及至故居修复前,故居先后成为工厂、企业单位、学校和民居,故居东部的和乐堂与清雅堂更是入住居民100多户,故居长年失修,早已面目皆非,到处是一副破败的景象,文物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胡雪岩故居的修复是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按原样、原结构、原营造工艺、原使用材料、修旧如旧的要求来恢复建设的,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修复后的故居,基本再现了120多年前胡雪岩故居历史的风采。

胡雪岩故居坐落在杭城东南元宝街。走下公共汽车,一眼就看到10米多高的白色围墙,胡雪岩故居就藏在围墙里边,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感。

斯人已逝,其物犹存。胡雪岩故居几易其主,历经沧桑。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先后被学校、工厂占用,并有135户居民入住。长年失修,建筑物毁损严重。1999年初,杭州市政府决定重修胡雪岩故居,总投资6亿元,居民动迁,专家到场,于是有了一个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