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类简史》,两极分化的评分背后,是审美和消费的碰撞

2019-11-06   北方公园NP

10月31日至11月2日乌镇戏剧节期间,李建军导演的剧场作品《人类简史》作为特邀剧目在乌镇首演,又引发了一些争议。
《人类简史》的表演区域是一个被观众环绕的四面台,表演区域上方又设置了四个面朝观众席不同方向的屏幕。演出的主要内容是让25个非专业演员模仿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或影像,最开始是和演员个人记忆相关联的照片,然后是网络上流传颇广的名人照片、表情包和音乐影视等片段,演出最后25个表演者在超级玛丽音乐中模仿游戏里跑步蹦跳的情景,以筋疲力尽的姿态倒地。
目前《人类简史》在豆瓣上有111人标记自己看过,评分5.7分,其中“力荐”和“很差”的比例都不算低,评论区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情景。喜欢的观众说自己能被“真实”打动,不喜欢的观众主要认为自己花钱买票看到的竟然是“PPT+模仿秀”的戏剧,豆瓣网友 Ricky 在评论中写“李建军还是李建军,没有大面积离场就是胜利”。
事实上,李建军的多数剧场作品都会面对这样的争论,主要的问题是他的剧场作品有点太不像“戏”。而翻阅关于李建军作品过往的采访和评论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总是和“前沿”、“先锋”以及“探索”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他在做的事情在中国剧场的发展里鲜少有迹可循。
但就李建军个人的创作风格而言,《人类简史》这样的创作并不是突然出现的。2007 年他导演的首部剧场作品《掠夺》在北京青戏节上演,此后他开始以剧场导演的身份有规律地创作作品,代表作有《美好的一天》、《飞向天空的人》和《大众力学》等作品,曾受邀参加包括乌镇戏剧节和意大利VIE艺术节在内的多个艺术节展。
这些作品都有能被辨认出李建军创作风格的特点,比如说他的演员多是“素人”,他的创作不会从呈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出发,他会把当代生活状态以剧场艺术的形式抽象还原到演出之中,从而模糊日常和剧场的界限,因此也有很多人评论他的戏剧作品带有“装置艺术”的性质。
关注乌镇戏剧节的观众就会知道,像今年《人类简史》的争议也曾发生在去年《大众力学》的演出后。在《大众力学》中,李建军让16 个没有专业演出经历但对舞台充满向往的素人走上舞台呈现自己的独白和表演,表演前他们会介绍自己的经历和呈现这样表演的原因。
《大众力学》在乌镇首演之后,有观众评论这部作品是“不知所云”和“突破戏剧本质的底线”,李建军曾针对这个作品的“戏剧性”解释说,“他们在舞台上一次次独白,是对他们现实生活、身份的逃离,把这个揭示出来就相当于传统戏剧中的悲剧性。”至于作品的争议,李建军说“我想讨论的是:剧场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剧场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观众和演员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一年过去了,《人类简史》还是要重复回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关于这部作品的思考,我在看完观众评论后的感触或许更多。
一方面是乌镇戏剧节观众对于戏剧本身呈现的不满,评论都在意指李建军这样的作品不算个戏,但到底什么才是戏剧,似乎又没人能说出一个准确又权威的答案。
与此同时,观众也会带入消费的语境来指摘这部作品,毕竟平均价格在400元左右的戏票不算便宜,观众走进剧场前必然有所期待,不过如果花钱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能让自己有愉悦感受的体验,进剧场相比于看电影看 livehouse 演出好像也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另一方面,否定的声音里也出现了针对作品结构和构思的质疑。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素人的戏剧作品并不算少,而且观众也有很多机会在国内看到相关演出。如果几年过去了,作品或者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还是只能停留在提出问题的阶段,毫无真正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进步,这是否意味着尚有更为准确的舞台语汇等待着创作者去搜寻和创造?
至于“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种审美取向其实并不会受到排斥,甚至在中国目前的艺术作品里也都还算是主流,只是在剧场这样的语境下,想要理解所谓的真实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这些在剧场跳舞的素人演员们真的就比快手和抖音层层滤镜下的素人更“美”吗?
答案可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