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

2020-01-27   影视凌凌漆

关于春节的纪录片很多,形式多样,各有特色,而这一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一部。

它共有3集,分别为,回家、团聚、欢庆。

在第1集里面,《回家》无疑是深刻的,可以说,这是春节前的预热,讲述了人们在春节之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那么,它到底深刻在哪里呢?都有哪些创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呢?

由大到小的叙述手法


纪录片一开始,先从中国的历史开始讲述,先讲述了悠久的历史,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几百位君王,一下子就进入了更为宏大的视野和格局。

随后,介绍了中国独特的地形结构,既有广袤的大漠,也有连绵的高山,既有热带的风貌,也有蜿蜒的雪山。

紧接着,逐一介绍了中国规模庞大的经济结构,种类丰富的食物,通过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来引出中国的人口结构,数量,以及快速变化带来的日新月异。


随后,从历史讲到现在,从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再到每一个接地气,有温度的人物,从大到小,不仅讲述了历史,也描绘了现在,思路清晰,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数字的精确使用

纪录片里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引用了大量的,生动的数据,一方面显得非常专业,令人信服,一方面显得严谨,有说服力。

比如,里面对于人的数量的描写,2030年将有10亿人居住在城市,城市不仅变化惊人,还发展迅速。

现代和传统,在中国人庆祝春节这个比长城还要古老的节日时,很好地交织在一起。

春节期间,将有10亿人往来于中国各地,交通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北京有数百万人次要离开这里回家过年,为了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到家,交通部门采用了大数据支持和严密的道路车流量实时监控设施。

比如,里面对于交通的描写,同样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北京有67000辆出租车,每辆车都安装了GPS,

堵车时候,一小时只有六公里。

首都机场也是人山人海,感觉每个人都在出行。

铁路人数2亿5千万人次,一天卖出560万张火车票,平均每天超过20万人,在繁忙的北京西站。广州大雪时,10万人滞留火车站。


春节团圆的文化气息

里面有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描写了一个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带着孩子回中国过年,她为了让孩子体会中国春节,给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个别样的生日礼物,那就是让孩子用笔画了一个全家福,在机场和父母会面的时候,送给了父母。

同样,纪录片用了一定篇幅,来表现哈尔滨的寒冷。

一个是哈尔滨冰雪节,10万立方米冰块建筑而成,对12.5万吨的冰进行开采、雕琢、装饰,独具匠心。


零下30度,这里的常态,人们的日常生活,铁路将这里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和工业中心,70岁的老年人一直保持着冬泳的传统。

镜头里还描绘了一个小镇,暖泉镇,这里有个打树花的第14代传人,这是勇敢者的游戏,打树花是在1600多度的温度中,经常会烫到手,需要毅力去坚持。

尤其是当镜头里出现工匠人站在舞台中央,身处铁水暴风雨的中心,仅仅凭借羊皮袄和草帽的保护,用溶化的金属进行一场烟花表演时,那一刻,充满了感动。

感人的故事

里面讲了一个关于春节期间,很多人从珠三角地区骑着摩托车集体返乡的故事。

他们只有一周的休息时间,却选择了踏上茫茫旅途,准备回家。

这是一支摩托车大军,他们从珠三角的工厂出发,骑着车回家。

沿途的服务站为他们免费提供热水和姜粥,免费检查摩托车,甚至还有供他们暖脚的电暖器,这个镜头很感人,很温馨。


另外,两个长胡子老外记者喝着粥聊着天,每天10桶粥免费提供给大家,他们有的从凌晨3点就踏上了旅途,这个粥就是他们的第一碗饭。

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外出打工,为家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这是他们几个月来第一次回家看望孩子,两个孩子,一个17岁,一个15岁,见面后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充满了喜悦之情。


老外在镜头中说,用热情、食物和陪伴来款待客人,是国际通用的交流方式。

一个老外对另一个说道,“伙计,这就是旅途的快乐。一家人围桌在桌前的快乐,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从而让艰苦的旅途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