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了 三明工业建设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才知道这一路
走来多么不容易。
严筱莉,就是这个时期的见证者之一。6月5日,当她从上海再次踏上三明这片故土时,走进熟悉的地方,见到熟悉的面孔,她的内心激动不已。因为,在这里,她倾注了整个青春。
“我们这代人所做的努力,在年轻一代有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觉得很欣慰。”6月6日,在我市举办的沪明乡亲联谊会第一次联谊交流会上,当听完有关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和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推介时,严筱莉很是感慨。
严筱莉在听我市有关文旅游康养的推介
严筱莉,今年74岁,家住上海浦东新区。她和三明的不解之缘,得从三明纺织厂建厂说起。
1970年,原上海市国营第26棉纺织印染厂纺织车间迁到三明,创办了三明纺织厂。当年,千余名上海职工,随厂迁入三明工作和生活。严筱莉,就是这1362名职工中的一员,返乡后,三明成了她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
1970年,三明纺织厂召开全面投厂大会,图片来源于三明档案馆
当年,24岁的严筱莉刚从上海一所职业中学毕业,她学的正是纺织技术,毕业后顺利到上海国棉26厂工作,成为织布车间的一名女工。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援祖国山区建设,她义无反顾报了名,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三明。
“那时候,我们都很有奉献精神。” 严筱莉至今仍记得,在来明的火车专列上,她看到一位工友生着病,胸前挂着氧气瓶,也毅然踏上了这趟来明的列车。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
千里迢迢来到三明,严筱莉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她放心不下上海老家3个无依无靠的弟弟妹妹。
那时,严筱莉的家境不好,一家4口人蜗居在约26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母亲离世,父亲又被下放到安徽的一个农场工作,长姐如母,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可是,如果去了三明,该如何安顿好他们?
要去三明的决心,严筱莉不会改变。经过几天的思索,她这样打算:已经毕业的大弟和妹妹,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安排他们去插队。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年仅13岁的小弟,无奈之下,只能将他交给自己信赖的老邻居照顾,每月再给他寄生活费。
一切安顿妥当,严筱莉带着满腔热血,踏上了来明旅程。
“城内磨豆腐,城外听得见。”谈起对三明的印象,严筱莉哼起了这首民谣,“那时候城区很小,只有一个市场,大家都去那里买东西。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到处是灰尘,雨天都是泥浆。”
在三明安顿下来后,严筱莉是织布车间的一名挡车工。每天除了上班,她和工友们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种菜、修路、种树……边建设边投产,就是他们这代人,一手建起了三明纺织厂。
上世纪70年代的纺织厂生产车间 (资料照片)
经过一年的基建、安装和试产,三明纺织厂于1972年生产纯棉纱3625吨,从此结束了我市手工纺织的历史。到1978年,先后完成投资13.6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1/4。严筱莉还记得,那时,厂里的职工人数从不到2000人增加到了近5000人,是厂区“最辉煌”的时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严筱莉当时每月36元工资,其中15元寄给小弟当生活费。省吃俭用的她,把心思都放在了业务上。 没几年,严筱莉就从织布车间的一线职工,走上了管理岗位。1986年起至厂改制前,她任三明纺织厂党委书记。2002年退休,2007年,她回到上海定居。
三明纺织厂员工在流水线上生产牛仔布, 图片来自三明档案馆
整整37年,她的岁月都在一根根细纱上沉淀,“织”出了她与三明的深情厚谊。
再次回到三明,让她体会最深的,是现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前回上海,坐火车要2天时间,现在坐动车只要5个半小时,这次我乘飞机,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坚信咱三明以后会越来越好。”
腾飞的三明-曹建平
李春兰,是严筱莉唯一的女儿,今年43岁,她和丈夫都在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厂工作。“你们要争气!”这是严筱莉对他们说过最多的话,也是对他们的鞭策。接过父母的衣钵,夫妻俩扎根一线,同样为三明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建设三明,我献了青春也留下了子孙。”在三明市沪明乡亲联谊会成立大会上,严筱莉作为代表发言。
一家两代人,
一步一个脚印,
都在三明“织”出了精彩人生。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自三明档案
记者:郑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