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满地都是“雷区”……

2019-06-23   创意潮生活

不仅有社交恐惧,还有接电话恐惧,不知道是多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朋友说,我现在除了我爸妈的电话,其余一律都不接的,陌生电话没必要接,熟人肯定有我的微信,有啥事不能微信说?

面对面聊天有尴尬冷场的风险,电话聊天对方的情绪反应在语音里表露无疑,只有隔着屏幕聊天才是安全的。

只有文字,看不到背后真实的表情,可发挥的空间较大,即使面无表情也可以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

所谓“越简单的越复杂”,越是这样隔着屏幕的聊天,越考验情商。

微信社交的时代,已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交礼仪规范。

01

能用“嗯嗯”就不要用“嗯”

前几天,有个职场年轻人,就因为回复领导“嗯”而不是“嗯嗯”而被教育了。

他觉得很委屈,凭什么领导说什么就是对的,觉得得不到尊重,因此想辞职。

但是这次舆论并没有站在“弱者”这边,而是一致觉得领导说得对。

“嗯”确实可以算是一种回应,但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种冷淡和敷衍。

试想一下,我们和对方balabala聊了一大段,对方回过来一句“嗯”,你什么感觉?

是不是瞬间倾诉的欲望都没有了?

什么意思?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现在很忙?很不耐烦又不得不敷衍?

不管是哪一种,都会让人不舒服。

尤其是对领导和客户这样回话更是让人窝火:惜字如金,你比我姿态还高???

不是说要做舔狗,而是基本的礼貌要有。

02

不要随便发语音,更不要随便发59秒语音!

潮姐发现,某些销售和中介,沟通时非常喜欢发语音。

租房子,买房子,卖房子,买车,买车险……难免要跟他们打交道。

聊着聊着,飞过来的消息就变成了一条接一条的语音,简直应接不暇。

一看到这种我就不想聊了:你以为你谁啊?除了甲方和领导,没有人配让我浪费时间听语音!

明明文字一秒钟就可以get的信息,你让我戴着耳机听59秒?你说转文字?自己普通话标不标准能有点数吗?

所以无论是跟谁沟通,不要轻易发语音,因为这非常浪费对方的时间,同时也显得你自私自我,只顾自己方便,不替对方考虑。

一个真正情商高会聊天的人,会永远替对方考虑,让人如沐春风。

同理,也不要冒然发起语音和视频通话,至少要提前问对方一句是否方便。

突然发起的语音聊天或者视频通话,就像是不打招呼就上门拜访一样让人毫无准备不知所措。

03

“在吗”之后请紧跟正事

打开微信,最心头一紧的事大概就是看到有人发了句“在吗”。

怎么办?我在还是不在?

不在吧,万一你找我有急事;在吧,你要找我借钱,让我帮我不想帮的忙可咋办?

所以不要问在不在,直接说正事好嘛?

这是我的微信,不管我这会儿在不在,我早晚会看见,看到后第一时间就会回复。

你先问我一句在不在,之后我在的时候,你又不在了,那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沟通上呢?

都是成年人,说话直接点,有事说事,别问“在吗”。

04

不回消息,就不要活跃在朋友圈

“你不回我消息,却发了朋友圈。”

“你不回消息,却让我看见你给XX的朋友圈点赞评论了。”

以上两种行为触犯任意一条,相信我,你在对方的心里已经上了黑名单。

在微信上装死却活跃在朋友圈=看到消息不回复=我笑着跟你打招呼但你冷着脸视而不见。

除了不被尊重不被重视,还能有别的解读吗?

除此之外,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行为还有:

我跟你的聊天记录,你转头就截图发在了朋友圈,事先没有问我愿不愿意;

没有知会我一声,就把我的微信推给了其他人;

点赞了我很久之前的朋友圈,让我感觉你在刻意窥探我的生活;

在我的朋友圈评论区下,你和你男朋友聊得火热……

细节见修养,不要忽视微信社交礼仪规范,他也是你教养和情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