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南坝中学所在的南坝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全国重点镇和中国特色小镇,总人口达16.2万人。
南坝镇从北魏开始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公元1414年,明朝教育家、思想家、帝师唐瑜定居南坝,教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潮在这个千年古镇兴起,加之上学贵、就业难,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导致农村人口素质整体下滑。
近年,随着国家系列教育扶贫惠民政策实施,南坝中学高考升学率大幅提升,特别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猛增,让家长看到希望,重新点燃了他们送孩子上学的热情。
比存款变比考大学
在农村,亲友或邻里之间总爱进行攀比,以前比的是谁家的存款多、谁家的新房更漂亮,如今比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南坝镇高墩村村民唐军,此前一直和妻子在外打工,略有积蓄。8年前,女儿考上西华大学又在南京大学读研,如今已成为一名公务员,让夫妻俩感觉脸上有光。近年,唐军积极响应国家二孩政策又育一子,夫妻便放弃在外的高薪回到家乡创业。
“农村有句俗话‘养儿不读书等于喂条猪’,孩子成才便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唐军说,孩子不成才、不争气,存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记者走访了南坝镇几个村,发现与唐军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据南坝镇政府统计,近年来,该镇外出务工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每年都有一批农民工返乡。
南坝中学高2019届学生康平(左)、王琴(右)收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李兵 摄)
今年高考南坝中学生64名学生被“985”“双一流”高校录取,图为部分领到通知书的学生合影。(李兵 摄
“随着中青年农民工返乡,加之大批农村孩子升入大学,重视教育正在回归乡村。”宣汉县南坝中学校长张松说,随着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结构的改变,乡村教育生态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人升学全家脱贫
“李老汉,啥时候回来的呀,好久没见到你了哟。”“前几天去成都在儿子家耍了一个多月,昨天才回来。”在宣汉县南坝镇大桥上,两位60多岁的老人手扶着栏杆拉起家常。
李老汉是南坝镇独树村人,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年前,李老汉的儿子从南坝中学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学,毕业后便在成都工作并成家立业。这些年,李老汉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和老伴一起搬到了镇上生活,还经常到成都玩上一段时间。李老汉惬意的生活,赢得周围邻里一阵羡慕。
南坝中学校园一角。(王立兵 摄)
“一人升学,全家脱贫。”宣汉县南坝镇镇长陈仕斌说,当地农村青年主要有考学、打工两条出路,若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则意味着这个家庭彻底脱贫。
近年来,宣汉县南坝中学让大批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让一个个贫困家庭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让地方政府看到,让农村孩子升学是脱贫攻坚的一条捷径。为此,南坝镇党委政府努力为地方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要求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教育惠民新政,鼓励农民送子女入学;另一方面,在精准贫困户认定、贫困学生扶持等方面,用实际行动予以支持。
南坝镇居民夹道欢送学子赴考。(李兵 摄)
“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十分重视,便形成了一股合力。”宣汉县南坝镇党委书记孙玉民说,如今当地农民以送子女考大学为荣,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礼 编辑 尹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