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33岁的熊玉波特地从上口赶到潍坊血站采血现场,他一边跟工作人员交流,一边熟练地完成填表、体检等一系列献血流程。他跟这里的工作人员早已相熟。从2006年开始,熊玉波坚持无偿献血,13年来,他捐献全血、 成分血共计35次,献血量达1.4万毫升,几乎达到 了3个成人体内血液量的总和,以实际行动展现寿光男儿的爱心和情怀。他说,无偿献血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自己的坚持,能够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爱心不间断,13年无偿献血1.4万毫升
熊玉波是上口中心卫生院的 一名儿科医生,他的献血故事还 得从13年前说起。2006年冬天, 还是大一新生的熊玉波和同学们在一次课堂上听老师讲到义务献血可以帮助他人时,这群热血男 儿坐不住了。当天下午放学后, 熊玉波和宿舍里的七个小伙子相约——献血去。但到达血站时, 已临近下班时间,工作人员表示当天下午只能给两名同学采血, 其他6名同学第二天再采。就这样,当天下午熊玉波和另一名同学各捐献400毫升全血。“拿着小红本本,特别自豪,感觉做了一件对社会有用的事儿。”回想最初献血的情景,熊玉波说“很幼稚”,拿着献血证到处炫耀,还动员其他同学也去。
“第一次是新奇,之后就成责任了。”熊玉波表示,自己学的是医学,在后续学习中慢慢了解到 献血的相关知识,知道献血不但 对献血者没有害处,还能帮助他人,他决定坚持下去。就这样,一年两次的无偿献血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即便后来参加工作、 结婚生子,这事儿也一直坚持着。
根据血站规定,每人每年最多献两次血。熊玉波有些遗憾:自己的身体这么好,半年一次太少了。 就在熊玉波为此纠结时,2016年, 他到潍坊献血时偶遇了潍坊献血 “状元”刘国能。正在做志愿者的刘 国能告诉他,还有一种更为科学有 效的献血方式,那就是捐献机采血 小板,也就是成分血,这样献血,间 隔时间更短,只需要14天,且数据 显示,“成分血”在临床上更为紧缺。 这一下,他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可以 帮助更多人了。之后,熊玉波从献全 血改为献成分血,只要是歇班且达 到了间隔时间,他就开车从上口到潍坊献血。
13年来,熊玉波捐献了22次全血、13次成分血,血液捐献量达到14000毫升,相当于3个正 常成年人体内血液量总和。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期盼更多人加入
“我在医院工作,见到太多患者家属那种焦急等待的眼神,很多时候自己想去帮助他们,但总感觉无能为力。无偿献血给了我自信,每次献血后我都感觉是‘救’了一个人, ‘救’了一个家。”在熊玉波家里,30多本无偿献血证是他十多年来爱心捐献的见证,他个人也多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等。
多年献血,熊玉波的思想也在慢慢改变, 从最初的激动变成了责任。他说,自己很幸运,身边朋友同事不少是“寿光好人”“优秀党员”,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他们都是自己学 习的榜样,相比他们,自己做得“不值一提”。
在熊玉波看来,献血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能更好地献血,他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合理作息,“我个人感觉献血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因为献血不光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对献血者本人来说也有益处,适量献血可以提高人体的造血功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可以降低血脂,缓解高粘血症,还能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熊玉波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对丈夫的爱心行为,她全力支持。夫妻俩还特别注意女儿的爱心教育,通过带女儿参加公益活动、 讲解献血知识等培养她的责任意识,在夫妻俩的教育下,女儿从小也富有爱心,愿意帮助他 人。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熊玉波说,他还年轻,无偿献血会是他另一个坚持的“ 事 业”。同时,他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一队伍,“一 个人献五十次血,不如五十个人每人献一次血,不仅是因为献血力量更壮大,更是因为所献血的种类会更多,能给更多人带来希望。”
本报记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