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8年4月,北魏爆发了惨烈的河阴大屠杀。洛阳城中元氏皇族、勋贵、朝士2000余人被杀,洛阳政治势力为之一空。论者皆以为这是尔朱荣狠性爆发,为掌握朝政作准备。事实上绝没那么简单。
河阴之变前前后后数年的事,处处透着古怪。
一、出乎意料的洛阳破防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北魏中央也发生了紊乱。主政的胡太后毒死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二度专政。胡太后执政后期威信尽失,洛阳元氏贵胄对其心生不满。
此时北方起义渐渐扩大,身居秀容川的尔朱荣两次上表,请求率兵东移南下,追剿义军。
洛阳一团乱麻,胡太后勉强镇抚得住,如果外镇强兵到洛阳来,局面不堪设想,何况这个尔朱荣之前就劣迹斑斑,曾经不服朝廷号令,擅自攻陷肆州,自行委任州刺史。
那么尔朱荣到底什么来头,让朝廷如此提防呢?尔朱氏是契胡部人,属于代北杂胡的一支。北魏开国之时,尔朱氏祖先率部族兵参战,因功被封于秀容川(在今山西岢岚)。秀容川距离平城不远,当时被视作拱卫京师的重要部族武装。经过130余年发展壮大,到尔朱荣时代,已拥有部落8000余家、马数万匹,控弦之士达万余人。
524年六镇起义以来,契胡兵自发地起兵镇压,势力不断扩充。这样一支野蛮彪悍的胡族部队,京师是万难控御的。东汉末董卓率凉州兵进京师,引发天下大乱,这个血的教训胡太后是肯定知道的。
尔朱荣第二次上表被拒后,索性率兵南下,渡过黄河直逼洛阳。胡太后召心腹李神轨等率军防守洛阳外围。但出乎意料的是,尔朱荣率军南下,刚刚打下了北中城,据守河桥南岸的李神轨,竟然没有做出任何抵抗便作鸟兽散,拱手把洛阳城让给了尔朱荣。
事实上北魏禁军就算再弱,也有足够能力给契胡军团制造一定麻烦,这次透着诡异的撤兵,其实也预示着洛阳局势必将陷入不可预料之中。
二、河阴之难,难道只是因为尔朱荣好杀?
胡太后听闻洛阳破防、尔朱荣入洛,立时便明白大势已去。她命令后宫女子全部削发为尼,自己也剃光头发,希望通过出家的方式,避免与尔朱荣发生政治冲突。
但尔朱荣显然没有见好就收。
他将胡太后与孝明帝全部扔到黄河淹死。同时驱赶洛阳的元氏勋贵、朝中大臣2000余人,全部来到河阴(今河南孟津),尔朱荣下令全部屠杀,一个不留。
回顾西晋灭亡以来的历次政治、军事动乱,虽然也经常伴有屠杀和政治清算,但大都局限于部分政治集团和少量从群中,从未像河阴之变一样,对国家精英阶层实施大规模集体屠杀。孝文帝汉化改革以来,积攒下的文化根脉,被尔朱荣惨烈地破坏,造成了极大的文化倒退。
传统印象中,尔朱荣有此行动,似乎纯乎出于个人野心和野蛮的行事作风,但细细究之,背后原因不容简单视之。
其一,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内部分裂。孝文帝改革,固然是南北朝时代一件非常重要的政治性、文化性事件,它对于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就鲜卑贵族特别是元氏皇族及其疏属来看,这并非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从最初的太子带头反对,到平城留守人员边缘化,再到北魏后期实行的清浊分离,汉化政策将鲜卑勋贵的利益限制的越来越严,大量靠军功起家的贵族子弟无法借此升官,这必然引发大面积反对。
羽林兵闹事事件只是汹汹的反对事件一个缩影,边地失落的贵族一直图谋颠覆洛阳政权。所以当尔朱荣崛起时,诸如并州刺史元天穆、柔玄镇都大将元鸷、云州刺史费穆之徒,便争相与之合作,导引契胡武装入洛。
其二,六镇之乱对边地军事集团的刺激。六镇起义爆发后,北魏中央军镇压屡屡失利,六镇起义迅速形成河北、山东、陇右三大股势力。尔朱荣以小小契胡一个部族,曲曲不满万人的军队,利用六镇起义的混乱,以及北魏北边诸州控制力的衰退,逐渐扩大势力,兼并起义军,把国家的州郡据为己有。
北魏中央无力派出兵平叛,被迫依靠尔朱荣出兵镇压。随着尔朱荣势力的扩张,北魏朝廷又惧怕尔朱荣贪心不足起兵作乱,于是又连续四次为其加官进爵,事实上承认了尔朱荣对并州、肆州、恒州等地的占有。
然而这个饱食以伺的方法,不仅没有使尔朱荣这头饿虎安静下来,反而弄巧成拙,把北魏朝廷软弱无能完全暴露出来。边镇军事集团受此刺激,也渐渐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是以尔朱荣入洛之前,元天穆等人已经与之密议,将入洛废立皇帝,视作掌握之中的事。
其三,胡化与汉化矛盾激化。孝文帝汉化是迅速而激烈的,南迁的鲜卑贵族,从语言、行为、衣服、礼仪等方面,完全融入了中原汉族,从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上看,他们与汉人已经一般无二了。但是长居代北的鲜卑勋贵和下层部族,却仍保留着浓浓的胡风。
北魏社会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族群撕裂,但北魏皇族没有意识问题的严重性,或者即使认识到,也已无力更改。而随着北魏中央的腐化,一切因素都被归结到汉化上。六镇胡人数十年来的委屈、不甘与愤怒,一夜之间转化为回归胡化的强大意愿。
而尔朱荣的崛起,恰好对上了这股潮流。无论是从六镇辗转归入他帐下的低级武夫,还是元天穆之类的高级勋贵,都一同裹挟着尔朱氏的契胡武装,向洛阳政权发动狂风暴雨似的打击。
故此,与其说是尔朱荣一意挑起大屠杀与大毁灭,毋宁说是孝文改革以来,胡汉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三、尔朱遇刺,北魏末年族群斗争的牺牲品
那么被推上政治潮头的尔朱荣,究竟掌握住自己的命运了吗?
虽然他看上去风光无限,权势一时无两,并且还取得了消灭河北葛荣义军辉煌战绩。然而从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尔朱荣似乎从未真正掌握主动权。
尔朱荣并未形成非常强大的野心。尔朱氏在北魏享有非常高的政治特权,秀容川一带三百里几乎是尔朱氏家族自主。即使在六镇起义之时,尔朱荣也仍是一方诸侯的待遇,与贺拔岳、高欢、宇文泰、独孤信这种底层武人的窘况相比,简直判若云泥。据有一方、扩大势力固然可以,但如果直入洛阳窃取大权,招致天下反对,似乎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入洛废立之举,多半原因在于下属的撺掇。
尔朱荣与众将选择要扶立的新皇帝,由于对洛阳形势和宗室人物一无所知,居然迟迟定不下决心,以至于要通过铸造宗室人物小金人,也看谁更有资格。这无疑是个笑话。
加入尔朱集团的鲜卑武人,也与尔朱荣同床异梦。
河阴之变后,洛阳纷纷传言尔朱荣要取庄帝元子攸而代之,自立为帝。尔朱荣诸将,特别是鲜卑族属诸将,或是主动谏止或是消极反对。尔朱荣的爱将高欢,虽然明里赞成尔朱荣早正大位,但高氏心怀叵测,早与尔朱荣貌合神离。尔朱荣自己也作出过评价,尔朱氏诸子孙早晚要为高欢所制。
另一心腹贺拔岳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尔朱荣篡立,理由是天下未平,速践帝位会招致大规模的反对。贺拔氏的建议表面上看是为尔朱荣着想,但其实质,仍是反对尔朱氏反过来居于鲜卑族之上,掌握最高权力。
而当汉化胡化矛盾冲突得到暂时解决,处于政治弱势地位的元氏皇族,也对尔朱氏有了提防。
尔朱荣扶立新帝之后,并不敢在洛阳长居,而是退回晋阳遥制朝政。他留下的尔朱氏子侄基本都是粗质无文之辈,对政权运作的特点规律不熟悉,无法有效控制朝政的走向。尔朱荣设想中的遥制,实际上沦为军事威慑,简单地让庄帝屈从于自己的军威。
这无疑重新强化了河阴大屠杀的仇恨。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随着六镇起义余党渐次平定,尔朱荣势力越发一家独大,庄帝元子攸对其独专朝政弥加不平。
尔朱集团普遍性的勇武有余、智识不足的特点,很快被庄帝所利用。530年九月,庄帝将尔朱荣及元天穆诱入宫中,将二者手刃。
这起宫变预谋已久,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一次流产的刺杀阴谋。洛阳城中已有许多传言。但尔朱荣手下诸多明智之士,并无一人向尔朱荣提起。我们可以认为,尔朱荣之死,实际上是元氏皇族、六镇军人以及边地勋贵的共同心愿。
虽然尔朱荣的子侄辈很快举兵,重新掌控了朝政,但作为一个历史洪流中小小的家族,尔朱氏终于没能战胜诡异难测的暗涌,而被无情的敌手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