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侵华日军中并没有女兵,如今很多人都被抗日神剧给蒙骗了

2019-07-04     路生观史

首先来说两个日本女人:川岛芳子和南云造子。她们都是间谍,人们都非常熟悉的,不少人认为她们是日本女军官,但她们却不是。

川岛芳子,又称川岛东珍,号诚之,汉名金碧辉,日本间谍。清朝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1912年,清朝灭亡,善耆欲借日本之力复国,将女儿显玗送给川岛浪速做养女。显玗从此更名川岛芳子,被送往日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成年后返回中国,长期为日本做间谍。历任伪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华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等要职,曾先后参与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满洲独立运动等秘密军事行动,并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变和转移婉容等祸国事件,被称为“男装女谍”、“东方女魔”。1948年3月25日,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在北平第一监狱执行枪决,终年41岁。

南造云子,日本侵华期间直属日本大本营的特工人员,有日本第一女间谍之称。1909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亲南造次郎是一名老牌间谍。曾因黄浚案被捕,后买通狱卒逃脱,在上海参与组建76号,最后被军统暗杀。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曾出现过一系列重大泄密事件,使国民党军队在作战上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经过紧张调查,国民党当局在其内部破获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组织,而这一间谍组织的幕后操纵者却是一个年轻的日本女人、一个神秘的女间谍——南造云子。

这二位女鬼子是日军军官吗?回答是:不是,因为她们都没有军衔,甚至连她们穿的军装都不是都不是日本的制式军服。和她们一样,很多的日本“女兵”也都是这样的,都是在护理、通信、情报等非战斗岗位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军人,更别说军官了。而给人她们是军官的错觉大约来自于我们今天的抗日神剧,在那里面,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个美貌如花却又杀人不眨眼的日军女军官,但那不过是导演的导演编剧的意淫而已。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当年日军的部队里并没有女人,如川岛芳子和南云造子就是女人。除了这类女人,在日军的部队里还有这样几类女人,可以做简单罗列:1.随军家属;2.护理人员;3.通信人员;4.慰安人员。

今天,第1类与第3类,已经说不清其具体数字,但第2类、第3类还是有据可查的。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据有关数据统计,日军中的从军护士共计3.5万人,其中护士长(下士官待遇)2000人,战争中死亡1120人。至太平洋战争后期,随着日军的连续惨败,伤员猛增,通常一个护士要负责照料700甚至近千名伤病员。随着战局对日军更加不利,很多护士阵亡,有的则被俘虏。这是当时日军女兵中的一大主流。

至于通信人员,1942年底,日本才开始招募女子通信队员,队员为17至25岁的单身者。首批队员约180人,通过秘密训练后于1943年开始投入工作,主要任务便是负责情报接收、防空警报、监视电话等,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时,女子通信队员总人数达370人左右。可以说数量相当少,很稀罕。

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答案也很简单,即:日本的传统观念是倡导女性做合格的贤妻良母,在战争爆发前,基本没有女人走上战场。随着战争的加剧,大量男子的前线阵亡,日本女子最终也不得不奔上战场,但仍然被编制在非战斗岗位上。

在这一点上,我国要比日本早得多得多,在商代的战场上,中国就有了著名的女将军妇好(商王武丁妻子),以及后来的花木兰等等。而作为政权,以法令的形式招收女兵,我国在西夏时就有了,。西夏女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女子正规军,当时人们将女兵称为“麻魁”或“寨妇”,不仅能征战杀敌,也承担战争期间的后勤杂役工作。西夏《天盛律令》中说:“守大城者,当使军士、正军、辅主、寨妇……”宋军破西夏白豹城时,“擒伪张团练并蕃官四人,麻魁七人”。这要比日本早近1000年。

我们不能说妇女当兵可以体现其社会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侵华日军中是没有女军官的,虽说二战时期女兵参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时日本本土男尊女卑的思想还相当严重,不仅其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校等都不招女学员,其作战部队没有女兵设置。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被抗日神剧给蒙骗了,而历史总得有人去还原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h1Q7WwBJleJMoPMf3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