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孩子认识外界所步入的第一步,是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的最重要场所之一,所以家长们会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各个小细节都格外重视。
可现如今,这种上心已经被扭曲成一种家长们相互的“新型攀比”,细思极恐,若不对此即使加以阻止,很可能会损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养成不好的习惯和品性。
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就有的家长忙活了。为了让孩子在起点先人一步,首先父母们会选择更贵更好的学校,往往家境越好的家庭里的孩子所上的幼儿园“档次”越高,花费越大,所以父母们的经济条件是其家庭选择幼儿园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除了托管费和饭费等正常的花费以外,似乎无时不在进行着无形的“攀比”,这让家长们很头疼。比如自己的孩子要过生日,就要买一个非常大的蛋糕与学校的小朋友们分享,甚至还要送小礼物。
这是老师所谓的“让孩子们学会“分享精神”,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学”的过程中就变了味。有一位母亲分享她的经历,真的让大家耳目一新!
她的孩子刚幼儿园不久就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前几天妈妈从他书包里发现了一款变形金刚,本觉得小孩子间赠送礼物没什么,但她无意间在网上查询了价格,发现这礼物价值不菲,即便是儿子很喜欢,她也执意归还。
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她和老师闲谈,有意提到此事,希望能教育下孩子们赠送礼物的事情,毕竟价格不菲,可老师却简简单单地说了句:“孩子懂得分享,是好事,礼尚往来呗。”
这下让她很是为难,便只能照着网上的价钱,又买了一个新的变形金刚,并送给那位送礼物的小朋友。事情告一段落,两个孩子都很开心,她总算是松了口气。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来了几样新的“礼物”,这下她可真生气了,这样下去所谓的“分享”不就演变成了变相的攀比了吗?
话已至此,立刻引起了小区很多家长的共鸣,孩子上幼儿园,表面的费用是一笔不小花销,但私下里的较量最让人头疼!
那么面对这种变相攀比之风,家长们都是怎么做的呢?
1、直接转园
彤彤的妈妈表示,最初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里咬着牙把孩子送进了当地的国际双语幼儿园,同样是每逢节日或生日老师都要求互送礼物,说是培养孩子间的情谊。
出发点是好的,最后却逐渐演变成了变相攀比,相比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毫不夸张地说她考虑更多的是为孩子们送什么礼物她觉得这样孩子的教育变了质,所以后来果断转园,这样不仅自己轻松,孩子的交往也更加单纯快乐,并不比国际幼儿园差多少。
2、和老师据理力争
就像案例中的老师,其实她的做法是有欠妥当的,幼儿园的东西你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孩子的私人物品怎么能强制分享呢?
烁烁的爸爸也觉得老师教孩子分享的初衷是好,但将孩子的私人物品强制分享是十分欠妥当的。所以曾就类似事情和老师争辩,“如果老师鼓励支持这种“分享”行为,那岂不是啥好拿啥,反正家长们会再‘分享’回去……”
直到园长出面,才将玩具还了回去。为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尴尬的事情,园长规定孩子们在园内不许带自己的玩具,也很硬核了。
3、倡导赠送手工礼物
凡凡妈表示,以前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后来经过家长们,改成手工制作礼物赠送,得到了响应。凡凡过生日时收到了很多漂亮的贺卡,孩子同样很开心。
孩子学会分享时应有的两大“意识”
1、物权意识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就有了所有权的概念。孩子会对自己手中的东西有“是自己的”的意识,这其实也是一种天性。要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前提之一是先拥有再分享,他能否分辨自己的和他人的、公共的。
2、收益意识
这里的“收益”,不是字面上的含义,是深层的,是孩子们快乐的
“精神收益”
。要知道孩子们彼此分享的初衷是为了快乐,而不是失去,如果你分享了并不快乐,那分享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你对这种幼儿园的攀比行为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