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指尖诉讼 法官掌上办案——安顺市两级法院探索“移动微法院”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0-03-30     黔中平坝

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创新服务理念,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破解难题,积极探索打造以微信为支点,集普法、办案、办公为一体的多元化“移动微法院”,运用科技手段服务群众、服务当事人、服务法官,开创了司法便民服务新途径,打通了司法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1月至今,已通过“移动微法院”立案852起,开庭、调解204起。

立案“足不出户”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只需要有智能手机提起立案申请就行,连门都不用出。”近日,因民间借贷纠纷需要调解的王某在通过“移动微法院”立案成功后,忍不住发出了感叹。

如何实现指尖立案?记者了解到,当事人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贵州移动微法院”,点击进入后根据步骤完成认证。随后在首页点击“我要立案”,可选择审判立案或执行立案进入相应功能模块。并根据提示提交立案申请,选择立案法院并添加立案材料、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等。提交成功后,当事人首页会跳转至立案界面,如若立案成功,案件状态则会显示为“立案”,反之不予立案的界面将会显示为“退回”,只需轻轻一点,即可随时查询立案状态。

“与传统立案必须到现场咨询、现场递交材料、7天审核等待相比,‘移动微法院’实现了远程立案,当事人无需到现场,既节约了诉讼的时间成本,也节约了经济成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同时,各方当事人还可以查看上传的相关证件及视频图像,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避免了传统证据交换需要复印、扫描以及不能及时查看对方证据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还降低了司法成本。”市中院宣传科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庭审“触手可及”

“设备是否正常?双方当事人是否进入庭审间?网络信号及庭审间视频、音效是否清晰?”“现在开始开庭”……近日,西秀区人民法院通过“移动微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受害责任纠纷案,由于双方当事人远在四川和江西,整个审判法庭里,只有承办法官和书记员两人。

在这起案件中,原告姚某某起诉被告江西某建筑工程公司并要求获取赔偿。因该案涉及农民工提供劳务受到损害,在该案立案受理后,西秀区法院承办法官高度重视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力争在合理、合法处理案件的同时,增强双方当事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将矛盾化解。第一次庭审结束后,根据案件查实的需要,承办法官要求双方当事人补强部分证据,决定再次开庭。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双方当事人均不在本地,承办法官根据案情,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沟通,邀请双方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进行视频庭审,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原被告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在移动微法院中,法官可随时查看案件的审限、进程、以及双方当事人、代理人的联系方式,以便沟通案件进展。视频庭审结束后,还可下载庭审录像存档。这大大的节约了司法资源,降低了诉讼成本,减少了当事人诉累,还改变了当事人面对面‘对簿公堂’的紧张气氛,有效避免当面矛盾激化,提高调解率。”西秀区人民法院民庭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便民服务“零距离”

“以往当事人想要查询相关资料必须分别查看庭审公开网、裁判文书公开网、执行信息公开网等信息查询网站,而移动微法院的搭建则把所有信息一键整合,公众仅需要通过微信即可查看信息发布、了解法律解读、观看庭审直播,让法院的审判信息透明化、可视化、便捷化,使司法公正不仅能实现,而且看得见。”市中院刑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与此同时,裁判文书“送达难”,一直是困扰基层法院法官的一大难题。为此“移动微法院”平台将内外网数据联通,实现一键化文书送达模式,整个过程系统自动留痕,使送达流程清晰明了,各个节点规范有序,当事人只需在小程序中点击“我的文书”即可一键领取法律文书,再也不用亲自到法院现场领取,文书送达后,还有相应提醒,可随时随地轻松查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

除此之外,“移动微法院”还利用微信操作简便、使用成本低、传播属性强等特点,增加了“智能问答”“法规查询”等功能,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为老百姓提供法规查询、诉讼引导及实体问题解答的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为方便法官与当事人更好的运用“移动微法院”,我市两级法院创新制作了《微法院使用手册》,并加以普及宣传,最大限度发挥其效力,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

来源:安顺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azlKnEBiuFnsJQV9l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