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的火可能是假的

2019-09-09   金匮真言

上火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有人出现牙龈疼痛,口干口苦,眼干眼涩,多数人认为是上火了,那么中医究竟是如何认识火的呢?为什么称之为上火,就是因为火的性质向上,热量也是向上的,最容易影响人体的上部,因此称之为“上火”。

中医认为火分虚实,有实火,有虚火的区别。实火很容易理解,就是人体内的阳气过多,火属于阳,阳气过盛便蓄积为火热。常见的产生实火的原因有饮食辛辣,情绪过于急躁或郁闷不乐,所谓“五志过极,皆从火化”,任何一种情绪积攒过久,都会化成实火。

心在五脏属于火,因此火最容易扰动心脏,产生心烦失眠。心脏外络与舌,火气上供,便产生口舌溃疡。这就是常见的上火症状。火气入胃则口干口渴,喜欢和冷饮,喝了以后觉得很舒服,同时大便干燥,口气较重。火气在肝,情绪急躁易怒,眼干眼涩,头晕目眩,口苦;火气在肺,咳嗽,声音较重,胸闷痰少;灼伤皮肤则形成疮痈肿疔。《黄帝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与火的关系最为密切,下火药多带有苦味,因为苦味心之味,苦味可以入心。

虚火的种类就十分繁杂,气虚会产生虚火,血虚会产生虚火,阳虚亦会产生虚火,但是最常见的是阴虚产生的火。

阴虚生虚火

阴虚是人体属阴的成分不足,属阳的成分相对亢盛所致。往往病人比较瘦小,一副不足的表象。因此在治疗的时候,滋阴而不必清热。王冰称之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就是补充人体的阴分,从而达到制约相对旺盛的阳气。五脏六腑皆有阴虚,补肺阴常用的药物有,沙参、麦冬、阿胶等;补胃阴常用的药物有,玉竹、石斛等;补肾阴的药物有,熟地黄、天门冬等;补脾阴常用的药物有,山药、黄精等;补肝阴常用的药物有,枸杞子、白芍等。

气虚生虚火

气本来属于阳的成分,所以一般气虚会出现短气乏力,并且有怕冷、怕风的感觉。但是一旦气机下陷,虽然气的成分不足,但是也会郁滞在下面,便会化热,因此产生气虚发热。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有些气虚发热所表现出小便灼热,与实热很难鉴别,如果不从脉象来论,容易给医生造成困难。这种需要通过补气,提升阳气,从而解决这种问题。

阳虚生虚火

阳虚生火更让人难于理解。中医认为阳气根植于肾,肾中不仅有真阴,同时亦有真阳,古人谓之“肾为水火之宅”,“肾内藏真阴真阳”,古人用“坎”卦代表肾脏,上下两个阴爻夹一个阳爻,当阴气旺盛的时候,阳气就会浮动上去,中医称之为龙雷之火,因为这种阳气变动极为猛烈。有些人头痛头晕,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但是手脚冰冷,脉象微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其实就是一种假象,体内虚寒,把阳气逼到了体外,或者是上部。因此形成了真寒假热证。这种真寒假热证一定要温阳,不能有一丝的寒凉药物伤及极少的阳气。四逆汤、真武汤是这种疾病的最佳方剂。

血虚生虚火

血是人体属阴的成分,血虚生虚热,容易让人理解。李东垣形容为:妇人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这些症状与白虎加人参汤证极为相似,关键仍是通过辨脉认证。血虚导致的虚热需要通过补血来治疗,当归补血汤是最经典的治疗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