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幸福,家庭才能幸福丨如何运用ACT原则,6步让你做幸福妈妈

2020-04-08   陈老师谈教育


文丨陈老师谈教育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最近,有位宝妈给我留言,说寒假期间被儿子和丈夫气的快郁闷了,背景如下:平时都是自己带孩子比较多,管理孩子的学习,孩子爸爸带孩子比较少。所以自己和儿子为了学习没少产生矛盾,寒假延期,孩子爸爸不仅不帮助自己教育儿子,反而有时候偷偷放水。儿子自然和爸爸站在统一战线。她觉得自己特别挫败,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但是家里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失败,总是怀疑自己的坚持到底有没有用。

就我自己而言,有的时候也很焦虑,一方面是繁重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又是带孩子,有时候觉得特别累。

其实,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不快乐,我们越是想摆脱这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就越紧追不舍,直到我们精疲力竭。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里的母亲或者父亲,经常情绪失衡,之后又非常后悔,进入新一轮循环。

一个家庭里,母亲的幸福感特别重要,如果母亲很幸福,整个家庭氛围也一定很好。但是母亲也有疲惫辛苦的时候,如何才能稳定自己的心态,重新发现幸福的真谛呢?在《幸福的陷阱》这本书里,作者路斯·哈里斯有很详细的解读。

一.追寻幸福的2大陷阱

根据某平台发布的《中国女性情绪调查白皮书》,女性日记本里的负性情绪词要比正性情绪词复杂、丰富得多。烦、痛、闷、累、伤、难过、怕、气、恨、难受、无聊、哭、迷茫、茫然、失落、糟糕、低落、悲、空虚……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女人日记里的词。”

在生活中,走入婚姻的女性,遇到的烦心事比结婚前要多得多,总体来说,主要包括工作事务,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对于自身价值的评估等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负面情绪和想法,比正面的情绪和想法多得多。这主要是生物进化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原始人时,遇到一头凶猛的野兽我们会怎么办?

其实只有两个应对策略:第一就是逃跑,第二是正面对抗。

将这两个策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到焦虑和挫败时,我们调解自身心态的两个策略就变成了:要么逃避,要么选择正面控制。

这两个策略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扰和焦虑,但其实却是“幸福的陷阱。”

逃避的策略包括走神,转移注意力,自我麻痹自我欺骗等等。适度的逃避并不可耻,比如说工作压力太大,可以通过购物来暂时逃避压力,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长期的逃避,则会让你进入的问题,那就是过度消费,透支信用卡。与之类似的还有暴饮暴食,饮酒,上网打游戏等等。

而对抗策略则是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和愤怒,悲伤,痛苦,焦虑等情绪进行正面对抗。比如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俗语就是这样的表现,但是后果是什么呢?这种刚强文化,则让男性的寿命普遍比女性低。控制情绪并非那么容易,反而会大量消耗自身的能量。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却成了问题本身。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规避“幸福的陷阱”,寻找幸福呢?如何在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和想法中,不逃避不对抗,重获内心宁静和对生活的信心呢?心理学家给出了ACT原则,做到这6步,可以重获幸福人生。

二.用ACT原则追寻幸福

原则一:解离

在谈“解离”这个词的概念之前,我们先得分辨这样一组概念,分别是想法,事实和情绪。举个例子,如果你和孩子因为学习发生了冲突,孩子对你吼了一句:“烦死了,你能不能别烦我了!”

这种情况下,你陷入了极端的沮丧之中,你可能会深深地怀疑自己:“我真的是一个坏妈妈吗?”“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孩子是不是极端地讨厌我?”

这个时候,深受情绪困扰的我们,如何做到冷静呢?其实我们要分辨清楚,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你的情绪?哪些是大脑不怀好意给你讲的故事,也就是“想法”?通过梳理:

  • 事实:和孩子发生争执了
  • 情绪:很受伤,委屈,伤心,愤怒
  • 想法:“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孩子极端讨厌我”

所谓的“解离”,就是把想法,情绪和事实分开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句式帮助自己:“我有一个想法......”“大脑告诉我......”具体填充如下:

“我有一个想法: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我的大脑告诉我:孩子极端讨厌我”

这一刻,是不是感觉没有那么糟糕了?其实大脑并不是有意给你创造这些虚假负面的故事,这只是人类进化得以保全生命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留下的印迹罢了。

你还可以回忆刚刚那些很糟糕的场景,然后在脑海中播放,用一些你熟悉的滑稽的声音加以解说和配音,当一些很夸张的配音出现时,你可能会笑出声来,这也是一种解离的方式。

解离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你分清现实、情绪和想法,帮助你客观正确的认识你自己,这是恢复状态的第一步。

“解离的主要目的是将我们从想法的专制下解放出来,从而可以去关注那些更加重要的事。”


原则二和三:观察性自我和扩展

其实人都有两个自我,分别是观察性自我和思考性自我。举个例子,当我们准备1百米短跑等待枪响时,这一刻你全神贯注的听枪响发令,这就是“观察性自我”,而你跑完全场,想结果如何,自己待会儿要如何恢复体能,这些属于“思考性自我”

这两个过程完全不同,“思考性自我”产生想法,“观察性自我”则观察那些想法。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很累,恰恰是“思考性自我”无法控制,像一台收音机一样,一直在播放负面内容,我们越想控制不去听,越听得清楚。所以获得幸福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将注意力放在“观察性自我”上,如果听到的声音没有用,我们就不去关注,如果听到的声音有用,我们就去聆听。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保持专注,强化“观察性自我”呢?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深呼吸,然后观察自己的身体,像一台扫描仪一样,随着呼吸,观察自己身体的每个地方:我的头是什么状态,我的手在微动吗?腹部哪些地方不太舒服?一直扫描到脚尖。如果中间走神没有关系,轻柔的将思路带回来即可。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观察性自我”。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拓展。什么叫拓展呢?

当我们的情绪波动很大时,其实我们的身体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有的人可能会感到胸闷,胃里堵着石头的感觉。这时候人的肌肉是紧绷的,增加压力只会让身心受损。

所以拓展的意思,就是“为情绪创造空间。”

我们可以先按照上面的“观察性自我”训练方式扫描全身,然后找到身体不适的部位,假设是心脏,或者是胃部。然后想象自己,轻轻的往不适的部位吹气,将暖流注入到心中。这个时候你会感到整颗心都会打开了,压力也慢慢消解,如果那些不好的想法又来了,你可以用第一步的“解离”方法,对大脑说声谢谢,然后继续让情绪来去自由。

拓展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感觉,而是帮助我们去接纳这些不好的感觉。

原则四:联结

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采用联结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增强“观察性自我”的方法,我们刚刚在和自己的身体进行联结,我们也可以和周边的环境进行联结,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和小场景进行练习,

比如说尽可能注意到你能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温度如何?空气是流动还是静止?耳边能听到的5种声音是什么?等等。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和当下产生联结,不因“思考性自我”产生的诸多想法,后悔过去,又担心未来。活在当下,增强进入心流的能力,是保持内心宁静和幸福的重要方法之一。

原则五:价值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生而为人的奥秘就在于,不仅活着,而且为某些意义而活。”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正是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放弃了对于人生真正意义的思索。所以我们往往会迷失于短期目标的追求,而忽视了长远意义的建设。

其实目标和价值是两回事。目标是指你想要的结果,是能够达到和完成的。而价值则意味着一个持续进行着的并且无终点的过程。目标可以是“完成时”,但价值一直是“进行时”。

举个例子,作为母亲,我们常常和孩子之间为了学习和成绩发生冲突,孩子和家长有的时候都很困惑,成绩最后究竟能带来什么呢?成绩真的能带来幸福吗?

就像放羊的孩子的故事,放羊为了卖钱,卖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为了放羊,一步步追寻到最后竟然又回到了原点。

在不断地追问下,我们才可能发现,成绩只是让孩子获得人生幸福的一种手段,实现幸福还需要很多其他重要的东西,比如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能够心平气和解决问题,能够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等等。而一味的追求分数,让孩子活在焦虑中,活在父母关系经常冲突中,反而对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幸福,那么就不会为了分数而情绪失控,舍本逐末,当发现了孩子的内在价值,让孩子积极生活,分数反而随之提高,成了幸福教育的副产品。

这就是发现真正价值的意义,价值可以让我们破解追求的迷思,找到真正努力地方向,也能够让我们维持长期情绪的稳定,不会为了一时的挫折而轻易产生情绪波澜。

原则六:承诺行动

最后一点,当然就是行动。简而言之,就是将价值逐一分解,将价值分解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

举个例子,当你深陷亲子矛盾中,你可以暂时从负面情绪中退出来,想一想你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假设你的价值是:重新成为有爱心,乐观开朗的母亲。那么你的长期目标可以定为:做孩子的朋友,短期目标是:不要吼骂孩子,更短期的目标:从今天开始,情绪上来时,先闭嘴回到自己房间,冷静了再和孩子沟通。当然你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你的目标,直到行动不费力。

《幸福的陷阱》这本书里,作者提到的6种原则,能够帮助每个人找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负面情绪和幸福的迷思中走出来,关注当下,观察自身,找到长远而安宁的状态,也就是幸福的状态。

希望我们都能从逃避和对抗两个幸福的陷阱中走出来,接纳自己,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