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以法之器,赋能非遗”赴杭州地区实践团来到杭州地区唯一一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福兴丝绸厂, 探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织造技术的现状。
chapter 1
探杭罗织造技艺
初入工厂,队员们就被震耳欲聋的织机声所震撼,轰隆隆的机杼声仿佛诉说着它年代的久远和工艺过程的漫长。
那些木制机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钢铁巧妙地结合,使得它与纤细柔和的丝线之间契合度更高。
杭罗历史悠久,从南宋开始到清代末期,一直作为杭州织造局的主要贡品,供给皇朝和贵族作为衣服面料。
杭罗织造技艺复杂且严格,原料丝进厂后,必须先严格检验、筛选,再历经 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等系列工艺之后才能上机织造。 织成的粗坯还要经过精练、染色等工序,才能成为精致的杭罗。
杭罗的生产流程虽历经改革,但仍保持着大量精细缜密的手工技艺。
这样的生产流程 影响是两面的:
一方面,精密的手工织造保证了杭罗的真与质;
另一方面,因其复杂的工艺,它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极高。
杭罗织造技术历来传人不多。轰鸣的织厂里,大都是上了一定年纪有经验的老师傅,兢兢业业地重复着这项精细的工作。
据悉,一个“门外汉”要至少沉浸7年才能学到全套的手艺。可惜的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苦,静心去学这门手艺了。
chapter 2
访杭罗技艺传承人——邵官兴老先生
手艺展示
杭罗技艺传承人,邵官兴老先生,首先向大家展示了杭罗的打结技术,他说:“打结操作手法简单,但由于杭罗纺织工艺的精密性, 绳结不能突出,要与细线成一体。 ”
这就需要熟练的技术。邵师傅打的结又快又好,不凑近看完全找不到绳结在哪儿。
辨别真假丝绸
邵师傅说,如果让他说炒茶,制瓷的技术,他不一定能说得出来,但是只要涉及丝绸这块,他便可以说出其中的门道,“不管拿在我手上这个丝绸是真的还是假的,我都分辨得出来。”
“真丝,贴在前臂感受一下,面料舒服不粗糙;贴在脖子上,冬暖夏凉。”邵师傅向大家简单介绍道。
保护困境
“这门手艺在我们家里能保留150多年,因为我们讲求一个质量。”邵师傅说道,“现在保护这门手艺非常难, 一是传承人的问题, 二是资金和市场的问题。”
大部分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在保留高织造难度的同时,其产品的受众面也在缩小,使得技艺传承阻力重重。
目前,邵师傅通过 “以副养主”(定制服装、开发新的丝绸产品)的方式,使杭罗这个高端丝织品得以延续“存活”。
杭罗虽然通过物联网大会、上海进口博览会、杭州G20峰会等大会与世界接轨,但其在国内的保护仍亟待加强,除了思想意识上的宣传外,保护行动也要落到实处。
chapter 3
成员们的感想与收获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收获满满,让我们看看队员们是怎么说的叭~
赴杭州地区实践团(4)
1901 陈丹琪
1903江晓琪
1902孙城飞
1904张明英
chapter 4 总结
此次活动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杭罗历久弥新的魅力,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真切关心祖国独特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干将保护行动落到实处,肩负起代代相承的责任,守护代代相传的精神。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浙江法制报 zjfzbs
你的每次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