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多只能有50家千亿房企

2019-06-19     明源地产研究院

去年下半年的调控加码,以及今年对小阳春的冒头就打,早已使冲刺万亿目标的喧嚣慢慢归于平静。有的巨头甚至早已停止公布全口径销售数据,并称“做自己的事不要搞虚的”。

然而,就明源君与业内的交流来看,摩拳擦掌准备冲千亿的热情却并没有变淡。基于“中小房企还有三五年冲规模的窗口期”这一基本共识,现如今三五百亿的房企要冲千亿非常正常,但不少目前百来亿,甚至几十亿的房企也纷纷宣布要冲千亿,目前冲千亿的赛道上有百来名选手。

且不说这些神往千亿的房企,有多少能成功。实事求是,市场也不可能容纳得下这么多千亿房企。

受行业总规模、齐普夫定律、自我竞争,以及赛道的限制,我们认为,未来千亿房企的数量不会超过50家(流量口径)。

行业总规模和齐普夫定律

决定千亿房企数量不会多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般来说,大部分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因此其重量是10^-12到10^-15kg之间,以最小重量一个10^-15kg计算,如果细菌每30分钟就分裂一次,那么一个细菌经过122次的分裂——即61小时,其总重量将会超过地球的重量(地球的重量约为5.965×10^24kg)。

然而,这样可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细菌确实可以无止境的分裂下去,但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其无法无限膨胀,而是会很快达到平衡状态。

对于每家房企来说,其面对的外部大环境或约束线是个行业的总规模。

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会达到多大,有人说15万亿,有人说20万亿,还有人说会达到30万亿的规模。鉴于去年我国商品房的销售额已经高达149973亿元,15万亿的预测过于保守,20万亿相对靠谱。

鉴于这么多房企要冲千亿,我们不妨以最乐观的预测——未来,我国商品房每年的销售规模可以达到30万亿,之后才保持稳定。

即便这样,千亿房企数量也不会太多。

去年底,万科的“收敛聚焦”和“活下去”引发业热议。郁亮多次公开讲话或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一点:“我最近在读《规模》这本书,读完之后,对收敛聚焦更肯定了。”

这本由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所著的书籍,试图揭示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即规模法则。任何复杂事物都存在相互关联的内在生长逻辑,受到其规模大小的制约,并且与其规模成一定比例变化的关系。

这个结论让郁亮更加笃定巩固基本盘的决定。

“一棵树,树冠的面积是等比的树干面积,超不过一个数。所以树干必须要粗,扎的根要深,这样枝干才能长得好,树才能兴叶。对万科来说,只有基本盘巩固了之后,上面架的新业务才能稳固。”

书中的另一个理论估计也对郁亮触动很大。

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一书中指出,美国有接近3000万家独立运营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有很少的雇员,构成美国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却只有大约4000家上市公司。

这还不算什么,他还进一步指出,计算社会科学家罗伯特·阿克斯特尔(Robert Axtell)基于覆盖所有经济活动和公司历史的大数据发现,公司的规模分布遵循齐普夫定律(如下图所示)。

公司的等级规模分布图(来源:《规模》)

如果用一句大白话来翻译“公司的规模分布遵循齐普夫定律”的话,那就是——规模越大的公司数量越少,而且遵循幂律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头部企业的数量是极少数,但是他们的规模会特别巨大,而且他们与邻近规模的企业差距也很大。这也就不难理解,万科为啥要收敛聚焦,做大基本盘了。因为,一旦掉队,那麻烦可就大了!

统计发现,千亿房企,无论是销售额的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总的趋势都在稳步上升。2010年,千亿房企只有1家,销售额为1081亿;2016年,千亿房企达到了12家,销售额平均数翻了一倍达到2009亿元。

2010年,我国商品房销售总额为52721.24亿元,按照平均每家销售1081亿元,可以容纳48.77家;2016年,117627亿元,按照平均每家销售2009亿元,可以容纳58.55家;如果是2018年,则可以容纳66.42家。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么一来其他人就完全没得干了,这既违背了普夫定律,又不符合现实情况,特别考虑到我国各地的城投公司,不是你有钱就能兼并收购的。

明源地产研究院根据CRIC历年排行榜整理而成

当然,依然有人乐观。毕竟,从2010年万科年度销售突破千亿开始,年销售超千亿的企业数量先是缓慢增长,到2015年才7家,但从2016年开始,则增长迅速,每年新加入千亿军团的企业都有5家以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随着整个行业规模的增长,千亿房企销售额平均数也会增长,当整个行业年销售额达到30万亿(如果能达到的话),千亿房企销售额平均数会由现在的两千多亿增长到四五千亿;二、上述千亿房企的统计口径是流量金额,如果按照权益口径,千亿房企数量并没有那么多。

明源地产研究院根据CRIC历年排行榜整理而成

不难看出,近两年,二者的数量差(流量口径下的千亿房企数量-权益口径下的千亿房企数量)逐年扩大,这跟很多房企急于做大规模,采用合作开发、小股操盘,尔后获取并表有关。

以TOP10房企为例,2016年~2018年,流量口径下的金额比权益口径下的金额分别多出3772.8亿元、6120亿元和4997.5亿元!

当然,能够并表也是一种能力。但急于冲规模的大氛围下,有时候会出现一个项目两家合作的公司同时并表,造成重复计算……

而且,由于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通过小股操盘、合作开发,并表做大规模,此类机会竞争会越发激烈,重复并表含金量就低了。

各种赛道已被占满

后来者要突破很难

为什么很多小公司要冲千亿?答案是:战略需要,哪怕某个项目要亏,也先投了再说。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江湖地位,没有江湖地位就没有话语权。

现如今,即便是偏保守的房企老总,也认为未来500亿是基本的生存线,稍微激进一点的则认为必须要达到千亿规模才能生存下去。

谚语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能做到千亿房企的,都有几把刷子,有相对独特的地方。

比如,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商业模式、新城控股的“住宅+商业双轮驱动”、华润的城市综合投资开发运营、龙湖甚至已经有了住宅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和长租公寓4条赛道……

即便是产品层面,中式院子、儿童社区、科技住宅、绿色住宅等等,都已经被人卡位,再在相关定位下竞争,可能是出力不讨好。可是,要推陈出新又谈何容易。这几年,各房企的样板房都越来越类似了。

为什么这么多房企愿意找绿城代建合作,因为绿城产品做得好。想小股操盘、合作开发,玩轻资产,你至少要有某一个方面的核心优势。

然而,现如今,大到商业模式,小到产品类别,各条赛道都已经被人卡位。玩收并购,显然没人玩得过融创;搞产业新城没人比得过华夏幸福;想到三四线去跟新城控股pk“住宅+商业”双轮驱动更别想。

这就像走独木桥,后来者是第一次走,之前率先卡位的已经走得十分娴熟,二者在独木桥上比拼,你觉得谁会赢?!

特别这几年调控,这种影响会进一步放大,因为已经达到千亿的房企纵深足够,小房企没有足够的腾挪空间,过于激进很容易掉坑里。比如某房企重仓商办,结果2017年3月26日北京市祭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办公类项目管理的公告》,开始严厉整治多年来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商改住项目,极短时间内就令一度火热的商办项目市场陷入“冰封”,该公司破产。

不深耕要不断的布局新城市

深耕则难免会陷入自我竞争

想要冲千亿,土地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因此,在城市的选择上就不能有太多的局限性。

以往房企做百亿规模的开发,可能只需要布局三五个城市、每个城市拿几块地即可达标,但是要再上一个台阶跨入千亿阵营,则至少需要做50~60个项目,而且,要持续稳定地保持在千亿体量以上就必须持续不断、“滚雪球”式的拿地。此时,房企必须放眼全国,谋求更广泛的布局,拓展全国层面的土地资源才行。

千亿房企要布局多少个城市?不同的房企风格不同,一二线的单价高,重仓一二线的房企达到千亿所需布局的城市就少,比如鸿荣源·壹城中心单盘销售额都能超131亿元;三四线的单价较低,重仓三四线的房企,需要布局更多城市。

明源君选取了碧桂园、龙湖、中梁、旭辉等千亿房企,另外为了对比还选取了新希望地产、禹洲集团,以及区域深耕的代表邦泰集团等,来看看他们截至2018年底布局的城市数量,以及平摊到每个城市有多少销售额(如下图所示)。

明源地产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不难看出,想要达到千亿规模,至少要进入50个左右的城市。可是,由于有太多的房企想要冲千亿,问题来了!

第一,如果你不深耕,意味着要不停地进入新的城市拿地,且不说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城市过多之后,平摊到每个城市的销售额会很小,管理的半径过大,对部分项目甚至城市可能难以顾及。

因为一家房企在不同城市的销售额差距巨大,比如去年恒大每个城市的平均销售额是24亿,但仅成都一个城市就200亿左右。

对业绩贡献较小城市的关注度、投入的资源以及研究的深度自然会偏弱,不容易做好。

第二,如果你选择深耕,会遇到敌人——深耕当地的房企。比如儒辰集团,去年仅深耕临沂一个市,销售规模就近百亿。此外,还有前期已经进入的千亿和非千亿房企。

当一块地有二三十家房企去拍的时候,很难赚钱,甚至亏本。可是,在当地深耕的房企就敢拿,因为他手里还有其他好几块地,这块地拍的价格高了,他手里的土储货值也高了。即便市场已经处于极限状态,他拿的这块地亏本,但是他其他几块地可以赚钱,借此可以将竞争对手赶出他的市场。急于冲千亿的房企,想要在某个城市占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就要不断的拿高价地。如果拿了太多这样的地,等于是饮鸩止渴,规模还没到千亿可能就已经倒在路上。

第三,即便你在某些城市深耕成功,同样会遇到敌人,那就是你自己。因为一个房企在一个城市所能做到的最大规模也是有极限的。一般来说,如果一家房企在某个城市的市占率达到20%左右,就会陷入自己跟自己竞争的境地。这也是为什么细菌不能无限增多,因为在一个容器里面,即便营养液还足够,当细菌的密度变大之后,细菌之间相互竞争,也会使得一部分细菌死掉。因此,一旦到了这个阶段,一家房企为了进一步做大规模,就必须要开拓新的城市,这时候就会面临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无论你选哪一个都会有对手。

有时候,为了冲规模,一家房企的某些区域会成为战略的牺牲品。因此,区域内部也会面临分裂。比如,一千亿房企的老总就告诉明源君,某些重点城市,可能分属于两家不同的区域集团,他们各自的经营策略可能不同。比如,A区域集团可能并不想深耕,带着割一把韭菜就走人的心态,产品的品质和口碑自然不好;B区域集团可能要深耕,但是口碑已经被A区域集团做坏了,就会陷入被动——购房者不满意,政府也不会满意。

因此,万科在2018年年报中说,未来的挑战之一是彻底告别黄金时代的舒适区,进入高烈度竞争的低容错时代。

因为未来主要是在重量级选手之间相互竞争,想要在市场中赢得客户的青睐,不仅不能出错,而且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很好!

来源:万科2018年年报

现实中,一些号称要冲千亿的房企,但产品根本不成体系,连简单的一二三四方法论都没有,标准化更无从谈起,作风还保守封闭,如何跟与高手较量?这十分困难!

小结

上面谈了很多房企冲刺千亿的限制性条件,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没谈到,那就是死亡。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一书中指出,公司存在出人意料的生物性,正如所有生物体必须死亡以使新生物绽放一样,所有的公司最终都会消亡或改变,以便使得新的创新变种能够繁荣发展,这是自由市场系统的基础文化。

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一定会有大量的收并购,事实上,过去几年来,这已经在发生。未来几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小的房企或许还可以可以偏安一隅,中型的房企反而是比较尴尬的,大的会越来越大……

对正在冲千亿的房企来说,需要回答的唯一一个问题是:未来,50家千亿房企里面有你吗?!(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执行主编、存量地产首席研究员 艾振强)

下方更精彩,点击了解更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ODhAmwBmyVoG_1Zwp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