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综合报道】疫情之下多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全球粮食安全日益承压。中国商务部官员2日称,中国三大主粮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必担心粮食供应短缺或价格暴涨。
图为山西太原一超市,消费者购买面粉。(图片来源:中新社)
目前,中国一些超市和商场已出现民众“囤粮”现象。对此,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
商务部:今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
综合中新社、上海澎湃新闻报道,王斌表示,中国进口的大米、小麦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的1%和2%,国际市场对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2019年中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他表示,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相关信息分析,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夏粮苗情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增产有基础,秋粮收购价格提前确定、不断提高。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
王斌称,目前中国各地批发、零售市场大米、面粉、食用油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向好,产能充沛。“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在家中囤积粮食。”
网传有人囤米500斤
近期网上纷纷流传:“空下来要去超市买点米,囤三个月的量。”
1日,有网民发帖称,路过宁波三江超市,发现门口一堆大爷大妈炫耀自己买到的米。走进超市一探究竟,果然,超市的米架已经空空如也,米架管理员说,一下子上千斤米被抢光,上午已经补过一车米,还是被买空。明天到货情况还不一定。
在宁波华润万家超市的收银台处,几名女士推着几袋大米,虽然吃力,也愿坚持。
杭州也有网民称,看到不少人在超市买米,一买就是好几袋,甚至是整箱整箱得买。
甚至有人表示,家里的长辈也加入了囤米大军,一买就是500斤。
泰国、越南大米产量未实现增长
另据上海界面新闻2日报道,自去年以来,世界各地遭受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军事冲突,以及现在全面暴发的新冠病毒,全球粮食交易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紧缩。据日经新闻消息,国际大米价格近期正在上涨,作为指标的泰国产大米的出口价格达到时隔6年半的高水平。
据悉,其原因在于主要出口国泰国和越南的产量因干旱和盐害等未能实现增长。此外,新冠病毒大流行导致的囤积大米行为也使得供求关系紧张。价格上涨有可能会推高进口大米的一些亚洲及非洲各国的物价。
根据泰国贸易院的统计,泰国产大米(长粒型,1级)的出口价格3月下旬达到每吨约550美元,达到自2013年8月以来、时隔6年半的高点。越南产大米(破碎率5%)也超过1吨400美元,处于2018年12月以来的高水平。
据泰国出口业团体预测,2020年该国大米出口量将下滑至750万吨。越南产大米的全年出口量预计也不会有大幅增长。这导致国际大米价格近期出现上涨。但中国粮食自给率高、储备充足、对进口依赖度低,因此不会出现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