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退路和选择,只有战斗到底
武安的大气污染防治
又一次到了生死关头
午夜的钟声响起,时针指向12点,但在沉睡的武安大地上,大气办、乡镇、部门的一支支队伍却像白天一样,继续活跃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个现场。
武安的三个空气质量示范区内,早已布满夜查的点点灯光,洗扫车、洒水车轮班倒替,24小时不停运转着。生态环境分局涉及四大行业的驻企监管员每隔两小时向驻企监管群实时传输停产设备照片。同时,该局分成五个小组的夜查队伍已经出发。武安市大气环境数字化监控指挥中心内依然灯火通明,实时监测着全市各个点位的数据。设立在大气办督查科的举报电话不断响起,工作人员正在认真记录。
这就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武安,昼夜不停,轮番督查,为了碧水蓝天,正在用尽全力,一微克一微克地抠,让我们走进看似普通却又极其特殊的十二个时辰,去感受在这场战役中武安的坚韧和奋斗。
过去从来不自拍,现在没想到合影最多的是我的同事还有烧结机
8月10日上午,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政治性警示教育大会,会上宣读了《关于近期查处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的通报》。其中,对抓环保工作不力的生态环境分局、科工局等单位进行了问责。痛定思痛,生态环境分局放出了一系列“大招”,不抓好环保誓不罢休。
“过去从来不自拍,现在没想到合影最多的是我的同事还有烧结机。”零点刚过,生态环境分局驻裕华钢铁监管员石国权和段勃涛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关掉闹钟,朝着那台高空停产的烧结机走去。在企业停产设备前,石国权打开手机上能够实时记录时间地点的元道相机,拍下裕华钢铁6号200烧结机台车推空的照片,做好填写记录,和同事站在停产的设备公示牌前合影,传到微信工作群。每隔两小时,重复一次。一趟夜班下来,他们至少要爬高六七次。
像这样的“巡查动作”,全市所有四大行业在岗的驻企监管员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统一行动着,就是为了杜绝企业偷生产行为。而元道相机的实时记录功能,也从另一角度和侧面“监管”着驻企监管员。
“现在,我们昼夜不停,查企业是否偷生产、查驻企监管员是否在岗在位、查各项传输的数据是否属实……”生态环境分局一位刚参加完晨查的工作人员对自上而下传导的压力感受强烈。
日前,生态环境分局出台了“加强版”环境执法监管制度,对《环境执法巡查工作实施方案》《重点企业差别化管控驻厂监管工作制度》等4项制度再次完善强化,让企业偷生产行为无所遁形。除了全市四大行业驻企监管员以外,生态环境分局还抽出170多人,每天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分组分班开展日查、夜查加晨查,并每日至少上报5个问题,构筑起一张最严环境执法监管网。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问题,分秒不停
夜色,更浓。
急匆匆的脚步声,一束束手电筒的灯光,星星点点地出现在三个空气质量示范区内,光影跟随着这些脚步不断晃动,淹没在一阵急雨中。
点亮这些灯光的,是不间断夜查三大空气质量示范区的市级领导以及乡镇和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为了同一个目标,带队在三个示范区的核心区或者监管区域内,一网格一网格地查找问题,对各自的负责领域严查严管。尤其对夜间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举报反映强烈的问题突击检查,现场立即交办,直至整改落实到位。同时,三个空气质量示范区还会由各自的负责人,将当日工作以及通行车辆管控、雾炮车管控和工业企业厂区清扫扬尘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发布在武安市空气质量保障群里,由责任部门主动认领整改。
“武安的三个空气质量示范区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实行了精准的网格化管理,精确到每个污染源谁来管、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定。”夜查路上,大气办一位负责人介绍起了情况。
时针转动,每一时刻,武安市大气环境数字化监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各种颜色的图标成为检验武安空气质量的标识牌。一旦三个示范区内某处出现指标上升、图标变色,这个传输监测数据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发出预警指令,由专家组立即提出整改建议,各有关市级领导以及相关乡镇和监管部门相继“接招”,用最快时间排查解决,不分昼夜。
除了三大空气质量示范区,早在去年8月份,其他市级领导和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就开始坚持不懈、顶风冒雨开展夜查。我市先后在今年3月份和4月份出台文件,进一步完善规范了领导干部夜查工作机制。据大气办统计,截至目前,市级领导夜查共计730次,各乡镇有关部门夜查美篇已经发布将近400期,共计1000余次。每一次夜查过程中,他们都会对各自分管区域的环保重点、难点亲自上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问题。从漆黑深夜到微亮黎明前,都是他们的夜查时间。
宁可壮士断腕流血流泪,也必须打好这场攻坚战
见到大气办工作人员常健的时候,浓重的黑眼圈,满脸倦容,正倚靠在椅子上准备一会儿的会议。“武安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武安迟早要面临这样一场严峻的战役。我们宁可壮士断腕流血流泪,也必须打好这场攻坚战。”再过10分钟,武安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将在七点半准时召开。这已经是连续召开的第18天。
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领导班子集体议事的重要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及时调度、安排、研究、处理重大问题,及时交流和沟通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7月31日晚,市委书记魏雪生主持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建立了武安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这个武安独创的工作制度,受命在武安这场严峻的蓝天保卫战中。
配套联席会议,一系列涉及督导检查、追责问责的制度随之出台。联席会议下设8个重点工作专项整治攻坚组,以及一个综合协调组、一个督导检查组、一个干部考核组、一个问责追责组、一个依法打击组和一个宣传报道组。
联席会上,从市级领导到大气办,再到各乡镇和部门,依次汇报当日任务落实、督办问题整改等工作进展,因为推诿扯皮以及其他原因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市级层面。现场直指问题、不留情面,下不来台、红脸、出汗已成常态。
截至到8月18日,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第18次调度会,我市共交办问题319个,其中259个已经完成整改,60个问题没有整改到位。
“你们设立的举报方式现在有人领奖没有?举报的都是哪些重点领域和问题?你们如何核查群众举报的真伪?如何为群众保密?……”每晚的例会上,市委书记魏雪生、市长强延峰总会在汇报中间不时就一些具体问题插话提问,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不断支招,直至拿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每晚三个多小时的碰撞,旧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最快时间内立行立改。与此同时,又不断有新的问题发现。就这样,在这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奋战的所有“战士”们,又将奔赴新的地方和问题现场。一个又一个决定武安经济安全和未来发展的十二时辰又将重新开启。
愿所有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所有心血都能铸就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这块“盾牌”中。我们坚信,每一分每一秒每个小时每个时辰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武安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编辑:李英鹏 陈园园
编审:方圆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