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以“风雅”入剧,尽显国风美学,书写文化自信

2020-02-01     书筋巧谈


面对大IP的翻拍,总是会出现改变不如原作的情况,但《陈情令》的改编可以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剧情上面的取舍到每一处建筑的精心布置,人物的挑选到外在形象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当然,作为一部玄幻剧,它的古风色彩也是十足的。不管是衣服还是房室设计亦或是一些特殊小东西的展示,都展现出中国古美,彰显出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

宁静淡雅的静室中,“隔”的距离感营造

剧中的每一个家族都有他们独立的房屋设计,其中最清爽充满仙气的就是姑苏蓝氏的云深不知处了,就连它的名字取得那也是诗意满满。正所谓“屏其风也”,屏风是中国传统的内部家具之一,而纱帘、屏风、窗户等是古装剧中少不了的几种设置,简单但不随意,既增添了剧中景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又达成了静美和谐的质感,彰显了人物的气质。室内香炉中升起的缕缕白烟,更是突出一种神秘感。

而在空间内部的设计与变化对比之下展示出来的那份“静”,也正是人物内在情感。心灵的具体化。通过“隔”来强调整体性与和谐感,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知、生命情感与自然的交融。最简单的一种家具,却是居室之中最不可缺少的,在此情此景之下,拍摄出来的作品,既有情景又有叙事,给了故事更大的陈述空间。发掘出更深的情,也渗透出更深的情。

以“雅正”为主旨的蓝氏家规,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引入

姑苏蓝氏的先祖是僧人,治家一向强调“雅正”,家中的三千条家规刻于石板之上,所有人都必须熟读,这三千条家规使得蓝氏家族笼罩着一层禁欲系的清修色彩。蓝氏家规的具体内容处处彰显着儒家文化色彩,礼教也是格外严格,因而五大家族中也只有蓝家人的礼数最为繁琐森严。蓝氏家规第一条是“诛妖邪、立正法、大道永存”,这也是家规中最重要的一条,姑苏蓝氏的立足之本,同样也是少年蓝忘机坚守的根本。

而象征着蓝家弟子的最重要装束——抹额,它的设计也极为巧妙,蓝氏底色淡蓝,精美的雕花束于额头。抹额的寓意为归束自我,儒家尊师重教。在剧中加入的这一个装束,兼具了娱乐性和观赏性,也传递了国风文化传统礼仪,同时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

贴合人物性格经历的古风曲目,简直就是一场听觉盛宴

一般情况下不会有电视剧专门为人物做一首歌曲,但是《陈情令》却几乎为每一个人物都打造了一首符合他们自身的歌。一张专辑,18首歌曲,唱尽了剧中每一个主要人物的人生历程。这是《陈情令》制作方带给观众的一份巨大惊喜,每当再次听到那声笛鸣,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那个蝉鸣的夏天。作为一个国风音乐专辑,在其中主要是以琴、筝、萧笛等古风乐器为主,笛子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流传甚广。它的发音动情婉转,极具感染力,故人谓之为“荡涤之声”。

古琴也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经盛行,简约大气的外观,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而在《无羁》与《曲尽陈情》中则更是巧妙的结合了琴和笛两种乐器,琴代指蓝忘机,笛代指魏无羡,曲调响起时,闭上眼睛,便可以再次回到故事当中。除了曲,词的制作上面也是花了很多的心思。整张专辑的歌词都是运用古风文笔描述的,歌词内容讲述了每个人物完整的故事叙述线。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古风文笔的美妙,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意义融入到剧情中去。

因地制宜、融景于物的建筑,夏天25℃的贵州小城都匀

五大家族的建筑都各有各的特点,这都是根据各大家族的不同家风而来。姑苏蓝氏——云深不知处,坐落在深山之中错落有致,就是一抹山水墨画,山岚飞瀑无一不是轻飘文雅,雾气弥漫着,充满了神秘。云梦江氏——莲花坞,依湖而建,水烟浩渺如青烟垂柳。清河聂氏——不净世,以山石为料建起的高高的城墙,直上直下坚硬而巍峨。兰陵金氏——金麟台,就如它的名字一般,金岩玉栏彰显富贵。岐山温氏——不夜天城,恶魔般的不夜之城,时刻点亮着如赤焰般的灯火,将人心的欲望照射无遗。

《陈情令》拍摄时的主要取景地之一便是贵州的一座小城都匀,这里时刻保持着春的盎然。剧中最美丽的一处景之一,云深不知处的后山就在山清水秀的螺丝壳取景,大结局时蓝忘机和魏无羡举杯共饮时所对着的那个瀑布便是螺丝壳中众多瀑布中的一个。在螺丝壳的山顶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风电场,其中有许多供发电使用的大型风车,在电视剧还未播出时肖战曾拍过这一处的风景。

对于艺术界的创作而言,目前像这样既有剧情又有古风的美妙,还不乏精神内涵的作品实在太少了。也正因为如此,可创造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精彩的作品,能够将东方艺术审美体系早日建筑起来。就像有人认为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也有人认为“大俗即雅”,重要的在于意义。如果不被认同,没有意义的,哪怕再怎么被吹捧,它的价值也会渐渐被淹没。而《陈情令》则是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佳作,端端角角都展示出东方古典文学的魅力,传达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GhVA3ABjYh_GJGVX4_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