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后,轮式装甲车以优良的公路机能力、迅捷的反应速度、轻松的维护保养和相对低廉的采购成本逐渐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瑞士皮兰哈系列、法国潘哈德系列、苏联BTR系列以及德国、南非等国的轮式装甲车轮番上镜,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海湾战争后,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因战略转变开始大批量装备“斯特瑞克"系列轮式装甲车。始终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中国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前后提出了研制新型轮式装甲车的任务要求。
WZ551和WZ523方案
1981年,由当时的五机部牵头,其他多个部门联合参与,结合国内汽车工业实际状况和国外同类型装备发展趋势,正式提出了WZ551方案。在WZ511方案中,旗帜鲜明的提出使用国外先进越野卡车和发动机作为轮式装甲车的研发基础。经过上级批准,中国特意为WZ551方案选择了德国"奔驰2026"8吨级越野车和道依茨发动机作为仿制基础。应该说这一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方案确实提升了轮式装甲车的研制进度,使用国外成熟技术改进研发而来的整体方案于1981年6月论证完成,1983年11月第一台样车即告完成,1986年8月,通过对三种武器站性能的比较试验,25毫米机关炮方案脱颖而出,成为WZ551项目的车载武器。1990年12月,WZ551方案正式通过国家定型试验,并命名为ZSL90轮式装甲车。
与92式步兵战车一同出现的,还有另一款轮式装甲输送车。这款并不成功的轮式装甲输送车被称作WZ523方案,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选择了国产军用卡车作为轮式装甲车的底盘,以便于后勤保障,该方案也是解放军最初的选择。因为整体立足于选择国产装备为主,所以整体进展更快,在1984年还参加了国庆35周年阅兵。但WZ523方案过于求稳、求快,导致整体战技指标不理想,国产EQ245型越野汽车6×6为基础制造的轮式装甲车,底盘没有进行改进,越野能力低下,同时大量的技术难题如发动机功率小、高原性能下降等难以解决,研制周期长达十余年,最后WZ523项目虽最终定型为ZSL93轮式装甲车,但解放军并未大批量采购。
ZSL90轮式装甲车模型
整车性能
作为第一代国产轮式装甲车,ZSL90系列轮式装甲车的性能已经被各种杂志媒体“扒”得一干二净,因此笔者不再赘述。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曾被媒体争相关注的ZSL92轮式装甲车是基于ZSL90轮式装甲车的一个发展改进型,研制代号为WZ551A,主要区别为将原有的水冷型发动机改为了功率更大的风冷式发动机,该项目于1994年6批准定型,被称作ZSL92轮式装甲车,也就是国内现在常见的92轮式步兵战车。
92式步兵战车的四视图
多个第一
WZ551项目在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多项突破,缩短了与国外同类型装备的差距,为国产轮式装甲车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兵器工业改革明确了方向,是中国兵器工业中的一个里程碑。
第一次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
在WZ551项目研制之前,中国也曾进行过轮式装甲车的探索。在50年代曾使用过苏联BTR152轮式装甲输送车,这种车属于卡车底盘加装甲车身,而且使用敞篷结构,顶部基本没有防护,很快就被淘汰。60年代,立足于“自力更生”精神,中国在国产CA30卡车的基础上又改装了一款64轮式装甲输送车(研制代号WZ521),但其整体水平并未超过BTR152,基本属于装甲汽车而非轮式装甲车的范畴,因此并没有量产。WZ523项目虽然参加过阅兵,可整体技战术水平未达到要求,而且问题颇多,拖累了研制周期,虽然开展时间早于WZ551方案,可在定型时间上却落后太多,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WZ551的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中国缺乏轮式装甲战斗车辆的局面,同时具有较高的起点和性能,为中国探索轻型机械化部队的使用打开了道路,为中国国防战略演变奠定了基础。
BTR152装甲输送车
第一种军民结合的产品
WZ551项目的研制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项目的研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军用和民用的结合。所以,项目研制人员在选择国外越野卡车时十分注重性能和经济的平衡性,尤其是在选择了知名的奔驰卡车后,还购买了该车的国内生产许可证,并在重庆仿制出铁马XC2200载重卡车作为民品销售(截至目前仍在生产)。也是因此,“铁马”卡车60%的零部件可以和ZSL90轮式装甲车通用,这种军民结合的研制思路在当时国防投入大幅下降的环境下是创造性的,不仅降低了装备制造成本还能增加经济效益,甚至可以反哺项目本身,是当年国内装备研制中罕见的一幕。这成为了后来国内大力倡导军民融合思想的成功案例。
第一种轮式车族
其实WZ551项目在研制之初并没有太多车辆通用化和标准化的概念,但是在后期的试验中,研制者发现轮式装甲车辆的通用性很强,可以在6×6基本型上衍生出诸如4×4或8×8的其他变形车。因此在后期研制中,WZ551开始注重车辆“车族化”,可以根据需求开发出其他变形车。
事实证明通用化的设计思想极富预见性,在ZSL92轮式装甲车批量装备解放军轻机械化部队后,部队反响强烈并要求进一步研制其他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于是多款以WZ551为底盘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迅速装备部队,如ZSL92A轮式装甲输送车、PTL02轮式突击炮、PLL05自行迫榴炮,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车(4×4结构)等等,另外还有一批车被改为防暴车装备武警部队。根据媒体报道,以WZ551为底盘的各种变形车多达十余种,虽然WZ551的整体水平还无法具备西方国家多样化、系列号、模块化、重型化的能力,但基本达到了研制之初底盘通用的目的,为中国轮式装甲车车族化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红箭9系统模型
问题不少
夸完之后该说点缺点了。WZ551方案,整体问题不少,有的局限于年代和装备本身,有的则纯粹算是“人祸”了。
薄弱的防护能力
WZ551自身的战斗全重仅15吨左右,还要求具备浮渡能力,因此带来的问题是防护能力低下。以ZSL92轮式步兵战车为例,其全车仅能防御7.62毫米子弹和炮弹破片袭击,正面很难抵御12.7毫米大口径机枪的射击,更不用提战场上常见的小口径机炮和火箭弹。尤其是仅能防御炮弹破片的顶部装甲,在2016年的南苏丹遇袭事件中,92式装甲车遭到迫击炮弹从天而降的袭击,在贯穿仅6毫米厚的顶部装甲后在车内爆炸,最终造成中国维和部队多人伤亡。
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轮式步兵战车,整车重量多在20吨左右,正面至少可以抵御20毫米口径以下武器的攻击,还具备进一步的升级潜力。与之相比,作为一款掩护士兵乘车作战的步兵战车,ZSL92如此薄弱的防护能力很难称得上合格,而且ZSL92脱胎于6×6的8吨级的载重越野卡车,整体升级潜力有限,这为后期升级改造也带来了大的难题,所以升级后的92B步兵战车只看到改进后炮塔,却没有进一步增加防护。
增加防护组件的斯特瑞克装甲车正面可防御30毫米口径对炮弹
悲摧的武器系统
92式步兵战车的主要武器是一门ZPT90式25毫米机关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根据资料介绍,ZPT90式25毫米机关炮属单人炮塔,射速100发/分到200发/分,可单发、3连发、5连发或连发。机关炮的高低射界为-8~+52度,方向射界360度,弹药基数400发,有多个弹种可供选择。
但最大的问题,也正出在这门机关炮上。当初在研发车载机关炮时,WZ551项目组已经设计了一种低射速高精度的25毫米车载炮方案,但陆军认为步兵战车需要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车载炮的射速应高低可调。虽然仅仅是一个技术要求,但其核心的变射速自动机技术对当时的中国军工来说不啻为一个挑战,后期经过多次改进25毫米车载炮勉强达到了军方的要求,定型为ZPT90机关炮。ZPT90机关炮的技术来源于87式双管25毫米高炮,而87式高炮是国内在苏制ZU-23高炮自动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二代小口径高炮。高射炮最大的特点是射速快,这和低射速高精度的车载机关炮恰恰背道而驰,再加上并不成功的设计,ZPT90的问题在装备部队后很快凸显出来。
因为改良于小口径高炮,ZPT90机关炮的整体技战术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同口径车载炮,在寿命、射程、精度、穿甲能力和弹种使用上处于全面下风。日常使用中ZPT90机关炮的可靠性也存在极大问题,不仅故障率高经常需要维修,而且过高的射速导致射击中时常会出现卡壳的毛病,令部队头疼不已,直到后期换装了新型炮塔,才算基本解决了火炮射击不可靠的老大难问题。另外,ZSL92的武器系统仅有简单的光学瞄准,没有先进火控和夜视系统,缺乏在运动中捕捉和射击目标的能力,也无法在黑夜中作战。
92式步兵战车的机关炮射击
矛盾的定位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国内军语中有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区别。摩托化部队乘车机动,下车作战,车辆只是运输工具;机械化部队乘车机动,随车作战,装甲车辆协同战斗。根据现在的命名规则,ZSL92(Z-装甲 S-输送 L-轮式)应该属于轮式装甲输送车的范畴,可偏偏解放军将其装备于轻型机械化部队,长期充当轮式步兵战车(ZBL)来使用。这也是ZSL92经常被称作92式步兵战车的原因。
这种矛盾的定位至今让笔者困惑,是因为当年国内没有合适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只能让ZSL92来临时“顶包”,还是在探索现代机械化部队时发生了转变。这些目前都已不可知,唯一清楚的是,ZSL92属于快速反应作战力量,一旦发生战事,这些轮式装甲战斗车辆将依靠公路机动第一时间到达战场投入战斗,后面会有什么结果,不敢想象。。。
总的来说,ZSL92轮式装甲车是中国第一代发展较为成功的轮式装甲车辆,其所带来的意义远大于自身的缺点。目前,以ZBL09系列为主的第二代轮式装甲战斗车辆正逐步替代已经落后于时代的ZSL92系列,中国军用轮式装甲战斗车辆的发展史还将继续。
新一地轮式装甲工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