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孩子,一直备受争议。年轻人工作忙,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老人背井离乡来帮子女带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自家老人帮着带孩子当然比交给保姆放心,但老人在喂养、护理和教育孩子上,又常常与子女发生矛盾,闹得不愉快。
隔代教育
因此,如何愉快地和祖辈沟通,是一个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的问题。据非官方调查,平均10户家庭中就有4户存在老人跟年轻父母育儿“唱反调”的情形。除此之外,70%的家长也提出了“老人带孩子,孩子的习惯难以培养”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老人带孩子就会“带出问题”?隔代育儿真的“隔”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老一辈的育儿观念
1
不停喂孩子吃东西
前几天遇到一个玩旋转木马的宝宝,他奶奶手里拿着根香蕉,宝宝旋转到她眼前,她就塞宝宝吃一口香蕉,再转一圈过来,再塞。
正确做法
宝宝的胃是需要休息的,起码要保持2或3小时处于空腹状态。而频繁地吃东西,尤其是零食,不仅会让孩子不好好吃饭,还容易形成饿了就找零食吃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成了恶性循环。
2
赞美不离口
在老人的心中,想必没有谁家的孩子能好过自己家的了。所以,“宝宝你是最棒的”“宝宝你最聪明”,也成了许多老人的“口头禅”。
但是,这样的夸奖并不能过于频繁,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从一两岁开始就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
等到一上学,发现好多孩子都很厉害,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自己反倒没有,就会内心失落,变得不自信。
正确做法
首先,“你最棒!最聪明!”这类词尽量不要从我们的嘴巴里说出,你可以换成“宝宝真是个坚持不懈的好孩子!”“宝宝真的很努力!”“宝宝吐字真清晰啊!”等等具体的语句。
3
当面“抬杠”年轻父母
一家三口,妈妈、女儿和奶奶出门逛街,刚走没多久,女儿嚷嚷说“想上厕所”。
查了查最近厕所的距离,妈妈决定让宝宝走快一点,忍一下。但是孩子不干了,一定要立刻上厕所……
于是奶奶拉过孙女,说:“不哭不哭,就在这里尿,坏妈妈还想憋死宝宝了?”
妈妈觉得从小养成孩子的文明行为很重要,听到奶奶的话,真是气炸了!
老人在一旁抬杠可以说是大多数家庭都会遇到的的“囧境”,长时间下去孩子便听不进父母的说教,甚至会模仿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跟父母唱反调,进而给孩子留下不良印象:家庭就是不一致、不和谐的。
正确做法
1.不在孩子面前贬损大人,更不要趁对方不在,偷偷在背地里说对方的坏话。
2.尽量建立统一的家庭养育理念,这一点,父母需要与老人达成共识,有问题可以提前私底里沟通好,再统一口径跟孩子说。
倘若父母没能与老人达成共识,那么父母也务必掌握孩子的教育权。
育儿观发生分歧,该怎么做?
>>>>看得到老人的努力
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因此,当育儿观相悖时,要肯定老人的付出,带孩子终归是不容易的。
>>>>讲究说话方式
“糖衣炮弹”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心平气和地谈事情。
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就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重要事情说3遍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也不会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公婆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比如:“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面对自己妈妈时,则可以恰当“牺牲”一下老公的形象,比如:“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小时候给惯的。”
>>>>分清场合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在私下一对一的场合说。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
当然,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容易让人扫兴。
研究表明,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学会搬救兵
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
让孩子说
比如老人给孩子吃零食,家长可以给孩子多讲吃菜好的故事,如大力水手爱吃菠菜所以力气大,小白兔爱吃萝卜,所以蹦蹦跳跳很可爱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也会变得主动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用好孩儿他爸
“男主外,女主内”并不是说老公可以做甩手掌柜,关键时刻也要站出来。
比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由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虽然有时候
我们和老人存在一些育儿方面的冲突,
但其实,在爱孩子这一点上,
大家都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请珍惜
帮你带孩子的爸爸妈妈,
理解和尊重,
才是表达爱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