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雨航第二个mvp赛季的表现,为何如此惊艳?

2019-09-27     格式化自己

当中国男篮错失了直接晋级2020年奥运会后的机会后,所有关心和热爱中国男篮的球迷都陷入了沉思。

有人痛批中国篮球的选拔机制,希望今后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有人则对教练的临场指挥,以及个别球员的发挥存在巨大的疑惑……当无论如何,当回首中国男篮的此次男篮世界杯征程时,所有人都会扼腕叹息道:“如果有丁彦雨航,中国男篮何至于此呢?”

那么,这个被球迷们寄予厚望的盖世英雄,究竟是如何达一步一个脚印达到那个水准的呢?在自己水准最佳的17-18赛季,“外援丁”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能力呢?

第一次挫折

英雄的成长之路,历来无非两种。

有人自带属性,初登舞台时就已经是万丈光芒,譬如:霍去病17岁时就可以率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敌营,而后又成就了封狼居胥的伟业;但更多的英雄,需要经历磕绊、徘徊甚至把一切推倒从来的模式,譬如受过胯下之辱、在项羽手下迟迟没有得到机会的韩信……而丁彦雨航,恰恰属于其中的第二种英雄成长模式。

当初,从训练营中出来的丁彦雨航,本已得到了敲开职业球队大门的机会。

当你试图敲开一扇门的时候,上天有可能会早已给你做好铺垫,那里有你向往的天空和海洋;也有可能,上天从来给你安排的是一片沙漠,但至少你可以徒步去寻找绿洲……

但是,丁彦雨航很快遇到了挫折。

矗立在他面前的,是《血源诅咒》里篝火晚会旁的那道门。当他礼貌性地用中指轻轻敲门时,门里的人却从来从未伸手开门,他们只会以冷冰冰地语气,一遍又一遍反问道:“你就是那个外乡人吗?”“外乡人”丁彦雨航,就这样被挡在了CBA球队的大门外。

项羽错失了韩信,手下最强的将领就是龙且了,西楚霸王的霸业最终付之一炬;韩信离开了项羽,却遇到了萧何。丁彦雨航的萧何,是王非。在王非的力荐下,丁彦雨航最终加盟了山东队。

几年后,当丁彦雨航率领着山东队在全运会击败了那支老牌球队后,王非指导欣喜地在微博上写道:“为你自豪,训练营为你骄傲!但可惜,当时我们是送XX的,人家没看上。”刚刚经历了自己第二个CBA赛季的丁彦雨航,也冷冰冰地放出一句话:“谢谢王导的祝福,打XX(我)不会留情的。”

如果到此处,丁彦雨航所遇到的挫折就此戛然而止,那我们之后能够看到的,无法就是一个国家队常客。

第二次挫折

丁彦雨航遇到的第二次挫折,发生在了15-16赛季。

比斯利加盟山东队,是丁彦雨航所遇到的第二次挫折。

在理念较为落伍的CBA,球队一般会引入一名主攻能力较强的后卫和一名低位型中锋,这些球员的出现一般很难撼动丁彦雨航在球队的地位。但在那个赛季里,山东队引入的一名外援,恰恰是一名侧翼型外援:比斯利。

前文已经提及,当时的丁彦雨航不过是国家队的一个常客,他根本不具备和比斯利平分时间的竞争力。在那个迷茫的赛季里,丁彦雨航场均出场时间不过24分钟,仅高于新秀赛季,三分球命中率更是生涯最差的26%……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和他一起闯入总决赛的李敬宇,在联赛中基本停止了成长。在孙杰淡出山东队之后,这队曾经的双子星,很有可能在那个赛季结束之后一起陨落。

第三次挫折

浪花尚未散去,海浪却再次掀起。丁彦雨航遇到的第三次挫折,随即而来。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丁彦雨航跟随着新一代的中国男篮出征。在那个级别最高的国际赛场上,丁彦雨航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曾经所有的骄傲,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

在输给委内瑞拉身上取得胜利后,中国男篮就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拿到0胜5负的战绩——自姚明淡出国家队后,中国男篮连续两届奥运会未获一胜。

国家队耻辱性的战绩,会让每一名奋勇向前的将士蒙羞;自己的持续糟糕表现,则只会让丁彦雨航愈发难以释怀……

深刻的反省过后,丁彦雨航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说:“像欧洲队的身体对抗,对我们来说很困难。在那种情况下完全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光想着怎么去摆脱,这种感觉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故事只能发展到此处,那丁彦雨航可能永远只是一位只能欣赏四面高高围墙、不会寻找外面路的大少爷。

自我的进化

但是,丁彦雨航选择了自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他事后向人表示:“认识到了差距,回来后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还不错还挺好,因为差距大动力也更大,督促自己去训练。”

请注意:当丁彦雨航在媒体面前袒露心声时,他已经在CBA打出了现象级的表现。成功的花,人们往往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事实上,早在结束了里约奥运会的征程之后,丁彦雨航就匆匆忙忙奔赴美国开启了自己的特训模式。

当回忆起丁彦雨航的这段经历时,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丁彦雨航在对抗能力方面的提升。

但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是:在这期间,丁彦雨航还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运控技术,这才是他可以升级为持球主攻手、场均拿下20+的重要前提条件。一个鲜被提及的细节是:就在两年前的夏天(2014年),当宫鲁鸣授予他控球过半场的任务时,丁彦雨航还远远不能胜任……

对抗能力和运控技术,正如丁彦雨航所装上的两双翅膀,帮助他搏击长空。在拿到了个人生涯首座mvp的那个赛季里,丁彦雨航也率领着山东队,在季后赛给当年的CBA总冠军新疆队造成了最大的威胁。

尽管山东队最后还是止步于1/4决赛,丁彦雨航还是看到了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空间,这也为他现象级的17-18赛季表现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mvp赛季的丁彦雨航,强在哪里?

第一、十几年来最强的国产持球投侧翼

在几年的苦练之后,丁彦雨航终于拥有了足以应对CBA防守标准的运控技术,这也为他抗下更多的持球投任务奠定了基础。他可以在中间区域的任意位置完成持球投,略带后仰的动作和国内球员中较长的制空,又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持球投调整空间。

丁彦雨航第二个mvp赛季的表现,为何如此惊艳?

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赛季里,丁彦雨航有意识地减少了中间区域的持球投频率,转而增加了难度最高的持球投三分频率。因此,当赛季的丁彦雨航,每36分钟出手数达到了职业生涯最高的8.32次。一旦对方在防挡拆的时候采取绕防策略(放持球投防突破),丁彦雨航就可以用持球投三分予以回应——要知道,这正是中国男篮在面对委内瑞拉的绕防时迟迟无法给出回应的点:

当然,丁彦雨航用超高难度的持球投来增加三分球产量,也换来了三分球命中率不高的影响,他当赛季的三分球命中率不过34%。但事实上,仅以命中率来评价丁彦雨航的三分球能力只会贻笑大方,很少有球员能够在这种难度下保持很高的三分球命中率——在CBA,这种球员叫皮埃尔-杰克逊;在NBA,这种球员叫斯蒂芬-库里。如果以这种球员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球员,那大多数人都应该被淘汰出局。

17-18赛季的丁彦雨航,应该是十几年来持球投能力最强的国产侧翼了。上一个能够达到他这种高度的球员,应该叫胡卫东。

第二、侵略性极佳,无视CBA的协防环境

对抗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丁彦雨航,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突破攻框能力。

相对于控卫体型的球员,丁彦雨航攻框并不是特别依赖于快攻。他可以靠着面框单打、挡拆持球等候进攻方式开启突破。他突破时的步伐更大,足以帮助他甩开防守人;他的体型也更好,更利于他在篮下完成终结——值得一提的是,由于CBA的整体环境以及山东队的具体配置,丁彦雨航常常要在多人的合围之下完成攻框:

尽管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罚球次数不如前一个赛季,丁彦雨航还是靠着自己优秀的篮下终结能力获得了更高的两分球命中率(和少投低效的中距离也有关系)。

第三、无球习惯不佳,却也是球队最重要的无球选项

即便如此,丁彦雨航的无球习惯也遭到了部分球迷的诟病。

其实,丁彦雨航在这方面确实有自己的问题:他出手速度不够快,不是那种能够跑大量无球掩护的最高挡拆无球射手;他的无球习惯也不好,时常会出现在原地等球的情况。但是,仅以这些因素来评价丁彦雨航在无球端的作用是完全不合适的。

丁彦雨航在无球侧的时候,也时常会去和中锋打一些(莫泰或者陶汉林)打一些手递手配合,但和一般无球射手不同的是,丁彦雨航时常会把这种无球类型的进攻演变成类似于挡拆的持球进攻:

丁彦雨航第二个mvp赛季的表现,为何如此惊艳?

而且,由于当时的山东队缺乏射手(有射程的劳森还闹过别扭、张庆鹏还被凯撒雪藏过一段时间),丁彦雨航竟然是球队最可靠的定点射手。

剩下的球员里,有定点三分球命中率不错,但出手量不够的球员,比如:每36分钟出手三分球3.82次、命中率39%的贾诚;也有定点出手量足够,但根本不准的球员,比如:每36分钟出手三分球5.83次,但命中率只有31%的王汝恒;还有一些投得很少,而且命中率又很低的球员……如果细推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丁彦雨航攻框时所得到的空间支持极为糟糕,即便他也会收到“CBA整体护框水准不高的红利”。

此外,丁彦雨航较慢的出手速度,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的定点三分球出手。但凭借着当时自成一档的侧翼主攻能力,丁彦雨航有时会把这些难度更高的定点机会“放入篮筐”:

如果丁彦雨航在,中国男篮会怎样?

如果非要给那时的丁彦雨航找一些毛病,那无外乎这几点:他的传球技术依然不够好,他的进攻依然依然是一种以我为主的风格,很难覆盖到全队;他的运控技术也只是和过往的自己的相比有很大进步,但还没有达到侧翼球员中的顶级。

以上两点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丁彦雨航在更高标准舞台上的发挥。

但是,笔者也可以向大家保证:当对方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把持球人的运控标准降低时,丁彦雨航绝对是能够用持球投予以回应的——要知道,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运控技术不比丁彦雨航强的方硕也会拿出比平时更好的投篮表现。只不过,李楠根本没有得到把这位mvp带入世界杯赛场的机会。

讽刺的是:让丁彦雨航伤势加重的赛事,正是去年的亚运会;而当时执意带上丁彦雨航的主帅,正是李楠自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B_fjG0BMH2_cNUgaq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