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方土地,它是这颗蔚蓝星球上最后的一片净土,也是一个白雪茫茫的瑰丽世界。它是那样神秘而又辽远,撩动着无数人渴望探寻的心。
南极,在科学家的眼中就像朝圣者的天堂,它的神秘与未知,令数不清的科研学者们心驰神往,而在这群“探寻者”中,就有我国著名的南极科学家刘小汉先生。
南极如梦境般的风光和奇异景象,让刘小汉足足痴迷了几十年。作为地球寒极的南极,有着太多的神奇和宝贵的科研价值,因此在1983年从法国郎盖多克科技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刘小汉便马不停蹄地回到祖国,并且在同年加入了中科院的地质研究所。
幸运的是,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刘小汉就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他成为了中国首支南极科考队伍的一员,和队伍一起向着他魂牵梦绕的南极进军。
由于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考察,在此之前国内科学界对神秘莫测的南极洲了解甚少,再加上那里极为严峻的寒冷环境,因此这次考察活动是风险极大的。在出发前,刘小汉和其他的队员们都签下了“生死状”,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乘坐“向阳红10”号,历时一个多月,在乔治王岛登陆。刘小汉和队员们,在这里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自此,刘小汉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南极科考之旅。
扎根南极为科研,在冰雪世界中实现人生理想。
南极是神秘而美丽的,同时也是冷酷和无情的。在南极,每年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属于大风天气,是名副其实的“风库”;这里由于被巨大深厚的冰层覆盖,常年保持在零下二十五度的气温,并且温差极大;虽然拥有极其丰厚的淡水资源,但大多数都存在于冰盖之中,隐藏的冰裂缝隙随时可能吞噬掉鲜活的生命,想要取水也并非易事。
进入南极考察和建站的刘小汉与队员们,虽然都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可在现实面前,他们依旧感到压力与艰难。寒冷、饥饿、极度疲惫,这是包括刘小汉在内的所有来到南极的科考队员的最深体会。在进行南极科考之前,刘小汉曾在西藏生活过四年,那里的生活环境也是极为艰苦,可他都一一克服。因此他自认为能够适应在南极的工作和生活,却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人生中最为艰苦的时光。
由于乘坐的只是普通的没有破冰和抗冰能力的航船,因此他们要赶在南极夏天结束前建立起我国的第一座南极考察站,并迅速撤离。为了建站,所有的考察队队员,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后勤保障人员,都成了建筑工人,他们每天都在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平均一天睡眠不到五个小时,食物更是只能勉强用来果腹,根本谈不上营养。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所有的科考队员都没有一句怨言,他们仅仅用二十天,就完成了建设长城站的壮举。相比一些国家耗时长达三年的建站,刘小汉和队员们的拼命与奉献精神令人无比动容与尊敬。
在考察站建好后,刘小汉坚持不懈地进入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为祖国和人民一点点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他先后进入南极考察十几次,成为登上南极格罗夫山的全球第一人,在南极一望无垠的冰雪世界里,刘小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畏艰险探寻南极奥秘,一流学者更应做科普。
三十六年的南极科考生涯,让南极成为了刘小汉第二个故乡。冰川、极光,那些在刘小汉眼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是普通大众所感到新奇而神秘的。刘小汉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将南极的科考成果,科普给祖国的同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南极,解决心中的疑惑,刘小汉身体力行地进行着科普工作,他向科学界呼吁:“一流学者更应该做科普。”主张打破中国一流科学家搞科研,二流科学家做科普的落伍观念的刘小汉,将自己南极科考的许多成果都转化成了著作加以出版,为普通民众提供着了解南极的宝贵机会。
通过坚持与努力,刘小汉的科普之路也十分成功,他的著作先后获得中国冰心文学大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重要奖项,深得科学界与大众的认可。在刘小汉这位南极地质研究大咖的带领下,世人正在缓缓揭开南极大陆的神秘面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9AaW3EBiuFnsJQV9K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