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书记”曾东:“一干到底”不松劲,脱贫路上建新功

2020-04-28     微内江

曾东

在隆昌市石碾镇石庙子村,说到曾东,估计有村民会纳闷,但一说“光头书记”,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2016年7月担任“第一书记”至今,曾东扎根在石庙子村,凝心聚力为脱贫奔走。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种植果树,发展果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关心贫困户,急群众之所急……


凝心聚力,团结一致脱贫困


面宽额阔,目光犀利,配上锃光瓦亮的头顶和机关枪似的语速——4月24日,当曾东出现在隆昌市石碾镇石庙子村办公室时,一股“两米八”的气场扑面而来。


很多村民记不住曾东的姓,为了便于记忆,都以“光头儿”来称呼他,于是他便有了“光头书记”的名号。对此,曾东不但不恼,反而很高兴:“这说明我的工作还是做得不错嘛!”


石庙子村距离场镇虽不到2公里,但缺乏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差,村民人均纯收入低,人心涣散,村干部在群众中威望不高。为提高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6年7月,曾东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大量的走访调查,走到村民当中去,了解他们真正所需所求。


曾东(右一)在贫困户家里走访

别看曾东表面“威武”,其实很能跟村民打成一片,要不也不会被大家唤作“光头书记”了。行走在村里,见到村民,他都会停下来热情地打招呼。对每户村民的基本情况,他都能说出个大概来。这和他整日下村走访,与群众交心谈心密不可分。


说起走访,村支部书记刘时友提到了已故村民杨长兴。


杨长兴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全村最年长的老党员,在村里威望很高。杨长兴家堂屋里有根长条凳,曾东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不止一次坐在这上面,和老人拉家常。


刘时友告诉记者,从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的脱贫攻坚方向,到对村干部班子的建设,再到杨长兴的身体状况等话题,两个人常常一聊就是大半上午。杨长兴时常感叹:有了这个“光头书记”,普通的党员在家就能及时了解到党的大政方针。杨长兴还成了村里的“代言人”,在跟村民聊天时,总是鼓励大家要多支持村里的建设,减少了不少村民的抵触情绪,在发展村里产业遇到不配合的村民时,他也会去劝导。而一谈到曾东这位“第一书记”,老人家就赞不绝口:“这个书记有想法,是个干实事的人,和我一样也是当过兵的,说一不二,对党和人民很忠诚!”去年,老人去世之前,还告诫身边的人:要支持村里的发展,配合村干部搞好村里的建设……


在村干部张加淑的印象里,曾东的亲民体现在他对群众真心的关切中。“去年11月的一次走访,我们坐曾书记的车,路上遇到了7组70多岁的杨跃才老两口去镇上看病,曾书记喊我们下车想其他办法去目的地,他立即开车把老两口送到了镇上。”张加淑说,这些事情,都让曾东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拥护。


在做好与群众心连心工作同时,曾东更注重加强村支部自身建设。他相继制定了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配套管理措施,以制度管人管事,以纪律约束村两委成员自身言行。他在很多次大会上摆明了自己的立场:“要在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自身就有一个好的形象。一边树立又一边自毁,所有的工作就都是无用功。”


曾东(右)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及村干部开会

张加淑对此印象深刻:“有一次,开会研究产业发展,一名村干部无故来迟了,曾书记拿出了开会的规章制度,事后,还专门找到这名村干部,苦口婆心地摆谈了很久。有的村干部在处理问题时,不注意态度,发生争吵,曾东也会去‘过问’一番,从中调停,让村干部注意方式方法。”


有了规矩,自成方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但凡需要铺开的工作,从村班子主要成员,到村小组组长,全都积极响应,很快就落实到位。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逐步得以发挥出来。


“‘班长’的工作作风扎实了,班子作风也就硬起来了,各项工作也就能推动开。这是他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军人风格。”原渔箭镇党委副书记林芸熙这样评价曾东。


谋划产业,一心为民增收入


在石庙子村3组,绵延的山坡上,一棵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拇指大的果实。


今年,是这片李子树挂果的第二年。“目前还是试挂果,想看看这个产出是多少。”曾东拨开一根枝丫,仔细地查看长势:“哎,这里有点不对头,怎么叶子蔫了呢?要赶快打电话给技术人员请他们来看看!”


曾东(左)查看李子长势

对这片约300亩的李子树林,曾东宝贝得很。那是2017年和2018年,他们花了两年时间种下的致富树、希望林。


石庙子村土地贫瘠,传统的经济作物收成并不好,村集体经济能够依托的只有一座水库,每年有6000多元的租金。村上曾有种果树的传统,但因为疏于管理,收入欠佳。对于2017年预脱贫16户38人、2018年预脱贫26户64人的减贫目标任务,曾东和村支委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可行性研究。2016年底,他们去宜宾、成都等地考察,决定利用3组的土地,发展李子树种植。


“握锄头的手上,磨起了泡,又变成了茧,曾书记说,他当兵的时候,都是握枪,还没握过锄头哩!”刘时友回忆说,为了节约资金,曾东带着村干部们自己动手整理土地、种下树苗,村里杂树杂草多,整理起来非常不易,那段时间大家都累得够呛,但却让村班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也让村民看到了干部们的确是在带着大家实实在在地干事情。


3块大片的土地共300亩,从荒山变成了李子树林,变成了春天洁白的李子花海,夏天碧绿的李子果,石庙子村的风景,越来越美。


石庙子村里,渔箭河穿村而过,村境内还有一座小型水库和75 亩堰塘。2017年,通过一番考察了解后,曾东带领村两委成员逐户走访动员村民,鼓励以大户带小户,由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及经验技术的村民大片承包鱼塘,同时,发动有意愿的贫困户据其所好加入各类互助组,形成致富链条。


2018年,石庙子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村里的42户101名贫困户也分批脱了贫。目前,全村已扩展鱼塘125亩,发展养羊户19户、鱼鸭混养4 户、净水养鱼 25户。贫困家庭养殖土鸡、土鸭等家禽2000余只,养羊112只。“输血”变“造血”,产业逐渐兴旺,好日子指日可待。


居家创业致富,不用出远门打工,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添了归属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石庙子村2组脱贫户刘长占,腿部有残疾行动不便,劳动力有限,其妻有视力障碍,儿子是智力残疾,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拮据。在曾东和帮扶干部们的帮助下,刘长占的儿子谋得了一份公益性岗位,刘长占在院里养了一批鸭子,又在地里种了半亩甘蔗。因为种植面积小,甘蔗产量不大,买家都不愿意上门来收,而刘长占腿脚不便无法自己挑抬出去,只能望着这片甘蔗地发呆。2019年1月,曾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帮忙协调和联系企事业单位,刘长占家里的鸭子和甘蔗一售而空,仅是甘蔗这一项,就收入了近4000元钱。


“要感谢曾书记和这些帮扶干部,不然我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说起这事,刘长占仍止不住地表示感激。


为民服务,鞍前马后跑腿忙


在石庙村1组夏茂秀的家,水泵抽上来的井水哗哗流淌进水缸里。夏茂秀望着清凉的水,露出了笑意。


夏茂秀家的水井以前在离家400米开外的地方,吃水不便且水质不好。丈夫患有精神疾病住在医院里,夏茂秀本人也驼背、心脏不好,儿子在城里读高三,家庭的负累常让夏茂秀有苦难言。


在曾东的联系协调下,通过帮扶部门,在夏茂秀家旁边不足百米的地方打了一口水井,通过水泵,可以把水直接抽到厨房的水缸里,吃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夏茂秀还通过打扫公路这样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能得到500元的收入,对此,她很满意:“曾书记经常来看望我们,问有什么需要。太感谢他了!”


曾东(中)在脱贫户家中


村里独居的留守老人吕林炎对养羊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资金购买羊羔,得知情况后,曾东立即与驻村工作组商议,然后联系并积极争取帮扶部门给予资金支持。随后,3只肉羊被驻村工作组送到了吕林炎老人家中。老人通过精心饲养,目前已增至6只。


3组脱贫户成应昌17岁的儿子由于家境贫寒准备外出打工,曾东知道后组织工作组多次上门劝其继续完成高中学业,但其希望尽快找到工作挣钱,不愿上学的态度很坚决。曾东和工作组调整思路,动员其年满18周岁后报名参军,参军前先就近参加职业技术学习,学得一技之长。


……


在一千多天的驻村帮扶工作中,厚厚的几本驻村工作日志记载着曾东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而另一本记录自己心得体会的笔记本上,则述说着他不为人知的一些酸甜苦辣。


曾东在写驻村工作日记


2017年2月的一天,曾东的小儿子突发高烧住进了医院,治疗3天后依然没有明显好转。时值石庙子村开展专项督查,曾东无法脱身,一时处于两难境地。虽然妻子再三电话催促,可反复思量后,他不得不作出艰难决定——让妻子独自一人将儿子送往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只要群众满意了,自己受点埋怨也没什么。”这本日记中的一句话,是曾东的初心,也是他的准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8FJwnEBnkjnB-0zMO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