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生活告诉你的6个真相!
1,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社会评价只取决于你当下的社会境况。
这意味着,无论一个人过去的人生有多么的不堪、或者是多么的光鲜,都不是那么的重要。比如许多公众人物,无论过去有多少的黑历史,但只要TA今天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出来,那人们就会立刻改变对TA的观感。
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比如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对同学的印象还会停留在他中学/大学时的学业表现,但是毕业之后,这种依赖过去学业的评价体系都会清零,转而依托于TA今天的境况。
最简单的表现就是,那些进入体制内的人,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教师、公检法等,社会评价都会直线上升。虽然看起来有点世俗,但的确是事实。
2,靠劳动型收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这个社会能提供的绝大部分工作,其薪水都会维持在社会平均线范围内,哪怕某些职业因为行业的爆发性发展,而在短时间内非常吃香(比如程序员),但劳动力市场迟早会把这部分溢价给拉平,典型的体现就是当大众意识到某个职业非常吃香的时候,开始拼命涌入这个行业,然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开始增多、门槛变高,薪水最终下浮到一个合理水平。
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在行业红利还在的时候,赚取足够的薪水,并将其作为原始积累然后进行资本积累,包括但不限于买房、投资等等。
当然很多时候,与其说这些人聪明,不如说他们幸运。
3,要想提高劳动型收入,最重要的是选择和机遇
当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大部分人毕业5年内的收入其实就已经被决定好了。决定因素无非是学校、城市、专业,因为这三个要素直接决定了你今后所在的行业以及工作职能,后两者决定你的薪水。
所以大学志愿的选择才会无比的关键。如果要说这中间存在什么变量,那就是时间。某些行业(比如电力行业)可能在10年前非常吃香,在今天一般吃香,但是再过十年就说不一定了。而某些行业刚萌芽的时候(比如互联网),如果你能把握机遇挤进这些行业,那同样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我自己在毕业两年之后,工资收入就已经接近50万,这个数字在同龄人中算比较高的,我自己总结其实无非两点原因:一是毕业后果断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二是在有合适跳槽机会时,及时把握住了。我并不是特别上进,甚至连努力都算不上。
4,人要有欲望。让欲望而非信念驱使你进步。
毕业后,很多人都容易在某个时刻陷入人生的瓶颈,比如突然找不到目标、或者发现自己没有梦想了。在这种时候,你要么就认怂,好好待在舒适圈里面养好身体,陪陪父母家人,如果不认怂,想要努力拼搏一把,就好好挖掘下自己内心的欲望。
有些人一把年纪了,还总是有学生的毛病,总觉得自己“应该吃苦”,觉得吃了苦才配得上成功、甚至以为吃了苦就一定能成功。这种毛病要改正过来,在一个没有前景的行业和岗位上吃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耗费青春。比如那些靠出卖人品和透支人脉才能赚钱的岗位、靠堆积时间和透支身体来提升收入的工作。这种“吃苦型努力”迟早会耗费掉你的精神,或者健康。
而“欲望”是个好东西,它好就好在能够及时给你带来正面的激励,让旁人觉得难以忍受的事情你都能轻松而愉快的完成。欲望这个词,说好听一点,就是梦想。
5,当别人试图向你灌输一些观念的时候,尝试分析下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毕业以后,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复杂而功利的商业社会,绝大部分人的行为都可以用利益和立场去解释。这和在学校的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校里的老师,总体来说还是单纯而目的性较弱的,他们教授给你的东西,或者是书本上的教科书论点,或者是他们过去积累的人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而毕业以后,你会发现有无数人,企图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教你东西,比如招聘宣讲会上的公司领导、比如人力资源部门的HR。当他们向你侃侃而谈自己公司的价值观、企业愿景、社会责任、员工守则的时候,请一定记得用“审视”的角度而非“学习”的角度。
一个职场人在公众场合说出来的话,会被他的领导和上级看到;一个领导向下属说的话,可能直接影响团队的业绩产出;一个HR,身上也会有许多的KPI,比如员工留存率、员工产出率。当你理解到这些人背后的压力时,你就能分析出来他们许多行为背后的逻辑了。
6,人脉不用刻意积累,真诚是很重要的品质。
许多文章和短视频都喜欢拿“人脉”说事,仿佛一个人只要做到八面玲珑,那就能够积累人脉,然后从人脉中获取价值。
但事实的逻辑是,你得先有自己的价值,才能收获有效的人脉,尤其是毕业以后。因为商业社会里,大部分称得上“人脉”的人都不是傻子,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没有人会因为你和他多喝了几杯酒,就主动给你提供援助。帮助永远是相互的,这才是人脉的价值。
与其刻意积累人脉,不如先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理性的行为。
有人说,学生时期早点积累人脉,会比毕业后来得更划算,事实的确是这样,但本质原因在于学生时期人和人更加“真诚”,而“真诚”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用经济学的话解释,就是当你和一个真诚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会减少许多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