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研究”钟情“心灵的风景”:杨松林

2019-10-23   当代油画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评论

张晓凌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在中国当代画家中,还没有人能像杨松林那样长久地保持对自然的眷恋之情。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以写生的方式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如果说写生在别的画家那里只是一种收集素材或基础训练方式的话,那么,在杨松林那里,则是他体验大自然生命的方式,也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的唯一创作方式,他所有的风景作品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完成。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杨松林形成一种我称之为自由抒情主义的绘画风格中,不仅包含了写实、写意、表现、印象等方法和技术层面因素,而且还内蕴着虔诚的自然信仰观,在杨松眼中,自然的赐与就是艺术生命的本原,同时,自然还暗示了一种诗意存在的可能,启示出令生命焕发本真的境界。因而,人类有什么理由不敬畏自然、表现自然,并以它替代虚无的众神而形成普遍的信仰观呢?

有论者道,大自然是印象派画家的安乐窝和精神支柱。这句话,用在杨松身上也同样的妥贴。在与众多的山水的对话中,他特别喜欢那种迷失性的体验:凭虚御风,进入物我两忘之境;或拂去烦躁,在静寂中聆听天籁之音,体验自然鲜活不滞的灵性。自然信仰观和对自然的内在体验,迫使杨松林不可能在某种具体的艺术手法或风格上驻足,他只能为断地走游于各种风格和技术之间,以综合性的表现方法来构筑他内心体验到的诗意世界。在杨松林的作品上,写实主义的构思,抽象主义的观察方法,表现主义雄健有力的笔触,印象主义斑斓明快的色彩,与中国水墨或澹逸或沉厚的线条及逸笔草草的造型观不可思议的融合到了一起。超越具体风格的画面,尺幅虽小,却蕴涵了一个廓然大公,诗意盎然的境界。

——摘自《消费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读杨松林的作品》

2

作品欣赏

《夕阳照桑榆》

布面油画

80cm×120cm

2019

《东隅有碧海》

布面油画

80cm×120cm

2019

《遥望三连岛》

布面油画

40cm×50cm

2019

《黄河边·马家湾山梁》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7

《刘公岛一角》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5

《新伦敦火车站》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4

《新伦敦县港口》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14

《收过青稞的田野》

布面油画

80cm×120cm

2013

《扎尕拉》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3

《青岛八大关》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2

《青岛海滨》

布面油画

90cm×120cm

2012

《柬埔寨密林》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1

《芝罘岛》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10

《雪霁》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0

《亮丽的海》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07

《惠阳·雨后》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06

《渔归》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06

新疆·奥依塔克雪山》

布面油画

65cm×80cm

2005

《岁月》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01

《海角》

布面油画

40cm×40cm

2000

《山路》

布面油画

25cm×26cm

1998

《暮过山村》

布面油画

25cm×26cm

1998

《陕北》

布面油画

39cm×39cm

1998

《孟林》

布面油画

39cm×39cm

1997

3

自 述

中国有寄情山水的悠久传统和伟大成就,这在油画植根中国的百年历程中得到不断地融合与拓展。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油画风景画,它们始终面对的是“自然与人”这个永衡主题。大自然是一个胸怀广阔的大生命,一个不断流动变幻、生机盎然的生命整体。大自然也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如果没有对自然中生命形态与生命气息的审美发现与感悟、没有在心中燃起激情之火、没有将之与“造化”一起物化为有魅力的艺术形象的绘画语言的表现力量,就不可能将“第一自然”转化为注入了神经和灵性的“第二自然”,从而获得独立自在的艺术“生命”。

无论是直面自然的写生,还是历经山川陶冶后的抒怀,都重视将表层的审美追求与自身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当画坛上各种风格样式及近层出不穷、应有尽有时,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人们对作品的评价与选择必然要从样式的新旧转向对品格质量高低的追索上来。于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与“造化”、“心源”相关的又一对矛盾“画品和人品”理所当然地便摆在我们面前。无庸置疑,决定和支撑作品品格高低与精神深度的正是画家的人格建树,“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句)艺术作为特定的精神载体,必然要求艺术家不断地实现对造化、对传统以及对自我的超越,才能为作品注入“不寻常的灵魂”。

正是“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呼唤更多的“心灵的风景”,则必然成为人们的共识!

——节选自 杨松林《钟情“心灵的风景”》

4

艺术家简介

杨松林

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留校任教,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研修班。历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研究院荣誉理事、山东油画学会名誉主席等。为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新世纪中国油画展等全国重要大型展览艺术委员、评委 。主要获奖:组画《奇光异彩》全国科普美展一等奖、《毕业答辩》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明代画家游文辉为利玛窦画像》中国艺术大展金奖、《渔人与海》中国油画双年展优秀奖、《开创共和·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展银奖(同名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红礁》中国画·油画精品展优秀奖等。

2017年参加“天下黄河”大型写生活动

2014年在美国新伦敦港写生

2013年在海拨4000米的扎尕拉山间作画

2008年在柬埔寨吴哥考察、写生

5

关于写生研究的学术性推广计划

学术形态:“写生研究”是以开放的学术形态策划,针对“写生”这一课题的综合性学术推广项目,按照以美术史为脉络的梳理方法,通过系统地扫描整理当下优秀作者的作品与相关文献,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

推广对象:当代油画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油画作者。

作品要求:生动的、鲜活的,尤其欢迎具有当代意识的,以及具有东方意蕴或中国人文精神的写生作品。作品达到选稿标准的即列入线上推广计划。优秀作品推荐参与《当代油画-写生作品研究专辑》的出版。

投稿要求:摘编艺术评论文字材料一到三份;作品图片20幅左右,尽可能用最新的作品;作者本人撰写的关于“写生”的心得体会、看法、认知等;肖像照片及作者简介。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咨询电话:13552642966。

配套活动:“写生研究”作为“当代油画”持续性的学术研究项目,除了在线上推广外,同期配套写生研究专辑的出版、国内外写生作品展览、写生活动,意在通过多层次的配套活动,真正将写生研究的学术性课题做得深入、完整、扎实,树立写生研究的新标杆,最终推动“写生”创作的现代化进程。

-END-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地址:北京市宋庄国际艺术区龙吟雅风

官网:http://www.art579.com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