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咸恩 通讯员 唐 勇 田业芳
临溪而建,常闻流水鸣佩环;依山而立,且见桃李荫廊檐;聚族而居,但享天伦乐堂前……这就是周家院子,坐落在鹤峰县下坪乡岩门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院子传承着家风、家训、家教、家规等“传家宝”,让居住在这里的8户93口周氏人崇文重教、励志笃行、坚守正道。不到百人的院子走出了2名博士、2名硕士、4名企业老板、22名国家公职人员,其中有14名人民教师、12名中共党员。
党员带头传家风
周家院子将团结友爱看得尤其重要。长辈教育下一代“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常年在家的5名党员更是当好了大家庭的“润滑油”,至今,周家院子所有人从未红过脸,更别提吵架闹矛盾。
周家院子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团结友善、互帮互助。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谁家有事出门,由各家的党员带头,大家都会热情地帮这家喂猪、做家务;农忙时,大家集中火力帮劳动力不足的老人撕包谷、挖洋芋、摘茶等;遇上夏天暴雨,谁家的衣服、粮食晒在晒场,在家的人都会“打仗”一样帮忙抢收。为了环境卫生,老党员周自乐带头制定院子卫生值日表,每家每户轮流清扫马路和河道,院子内外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世代传承优良家风,使周家院子成为“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鹤峰县家庭助廉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荆楚最美家庭”“恩施州最美家庭”,每年吸引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一个庭院,一个阵地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周家院子的12名党员坐不住了。他们觉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光党员要熟知,所有族人都应该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让思想受到洗礼。
周家院子开会商讨,大家一致认为,大院子的荣誉是大家的,这么多荣誉奖牌放在哪一家都不合适。于是,大家形成一致意见,提出把党员活动室与荣誉陈列室整合进行建设的构想,不仅让院子里的人有学习交流的基地,也让来参观学习的人能更直观地接受教育。
思路定了,那就开始干。缺钱缺地方是个难题,周家院子的“美”也体现在和睦团结、不计名利上。老党员胡双伦主动请缨,动员两个儿子投资15万多元,并组织人手建设;家族都被带动,老党员周自乐主动让出一间房作为场地;其他几户都纷纷投工帮忙,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修建。两层木楼建成后,一楼是荣誉陈列室,二楼为党建书屋及党员群众活动室。大院子更富有诗书韵味,周家人的心更加紧跟着党走。
老院子,新风尚
正如周家族谱上的派行“富贵万代宽”一样,周家院子个个勤劳孝顺、家家和睦相处,院外的水泥路宽,周家人开心幸福的希望之路更宽。
奉献公益、孝奉为先、尊法立本、守望相助,周家院子的党员时刻铭记在心。老党员胡双伦教育儿女吃水不忘挖井人,要守住初心,回报家乡。二儿子周安兵从部队退役后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现在广州拥有玻璃制造公司、钢材交易市场和两家大型幼儿园。虽已是成功富有的企业家,周安兵不忘家乡,在胡双伦的动员下,投资40万元加宽硬化了一组、二组至村委会的公路,惠及100余户300余人;投资8万元为周边农户修建一口80立方米的水窖,解决了120余人吃水难;投资4万元,从集镇到岩门村安装了20盏路灯,老百姓不再摸黑;为积极响应全乡禁用塑料制品的号召,周安兵定制几万个印有“情到深处——最美周家院子”的纸杯,免费发放给周边农户,倡导生态环保。
老党员周自乐热衷公益,村里大路上积雪、树枝落满地影响出行,他带头清理。看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没地方吃住,老党员、退休教师周安秀联合家人投资修建民宿,忙上忙下,劳心费力。看到村里的文化事业兴起,跳广场舞的人日益增多,年轻党员周安庆邀约院子里的姐妹为25名中老年人购买衣服、鞋子、裙子,让大家统一着装开展文艺活动,跳出社会主义新风尚。
周家族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把守望相助奉孝为先的良好家风刻进骨子里,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枝头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