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地处东北亚,千余年来(包括它的前身和后世等),一直与华夏王朝分分合合着,演绎着种种爱恨离合,当华夏王朝强大时,它们就来依附,摇尾乞和,从而赚取各种利益,索求庇护;而一旦华夏王朝衰弱时,它们就展露獠牙,不断侵蚀着不属于它的领土,劫掠不属于它的财富。
但华夏王朝也很无奈啊,要攻下这块地方不是难事,西汉、曹魏、唐朝,包括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以及努尔哈赤的后金,都曾攻灭过这个小小的半岛,但终究还是放弃了这块领土,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还不是因为这个半岛贫瘠和太过偏远,占领容易,但是想将其彻底融合,所耗费的成本太大太大,大到几乎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想去付出。废话不多说了,这里主要说说隋唐时期和高句丽的爱恨纠葛。
隋炀帝,公正的说,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且有雄心的帝王,他的聪慧就不必多说了,如果他是一个蠢人,又如何能打败原本地位稳固的太子杨勇?在杨广称帝后所做的种种举措,在当时看来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但从现在看来,却不得不佩服隋炀帝的眼光和魄力,东都洛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比长安更适合做都城;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经济、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
在隋炀帝完成几项大工程之后,便着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吐谷浑、讨占城(今越南)、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流求及征高句丽;从隋炀帝的种种举措看来,他是想成为汉武帝,或者是说超越汉武帝的千古帝王,他想打造一个实力强大、疆域辽阔的超级大帝国,如果他成功了,那他就不叫隋炀帝了,而应该叫隋武帝。
可惜,他三次亲征高句丽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为他的指挥错误,导致军队遭遇惨败,损失惨重,以致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次是因为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叛乱而被迫退兵;在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但此时的隋朝,已经风雨飘摇,内部农民起义不断,高句丽见此情况,又立马反悔了,所以这一次并不能算是征服了高句丽。
之后,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在唐高宗退位,唐太宗称帝后,也是念念不忘高句丽的事情。或许现在的我们,都认为隋炀帝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千古暴君,但真正懂历史,有远见的人,才明白隋炀帝的种种治国方针和战略有多震撼,不考虑隋炀帝急功近利导致亡国的话,隋炀帝称得上是能与汉武帝齐名的帝王。
唐太宗在稳定内部后,也开始着手对付高句丽,抛开大的战略目的不说,其实唐太宗内心何尝没有和隋炀帝比一比的心思?在唐太宗李世民还年少的时候,曾跟随父亲见到过隋炀帝,那时候的隋炀帝,雄姿英发,目光所及皆为蝼蚁的气势,着实震撼到了年轻的李世民,就如同当年看到秦始皇的刘邦、项羽。
明确的证据没有,但高句丽,是唐太宗称帝后,唯一亲征过的地方;唐太宗也是三次亲征高句丽,虽然三次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终究没能拿下高句丽。第一次东征正面强攻误战机,第二次东征随遇而战无重心,第三次东征在还没成功的时候,唐太宗就病逝了。
而真正完成隋炀帝和唐太宗遗志的是唐高宗李治,不过唐高宗李治并没有和隋炀帝及唐太宗一较高下的心思,他纯粹只是想彻底灭亡这个反复的小人之国;唐高宗坐镇中央,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御驾亲征,所以将士们的压力反而没这么大,而且居中调控,反而能更好的把控全局。
唐高宗先是派人灭了百济国,征服了靺鞨,剪除高句丽的盟友;最终,在李勣—苏定方—薛仁贵(职位级别从高向低)的联手进攻下,高句丽被彻底灭国。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在灭百济的时候,还顺带把日本也教育了一番,自此日本对唐朝盲目崇拜,不断派遣人来唐朝学习,一切效仿唐制。
从灭高句丽的事情看来,其实御驾亲征有利有弊,正常来说,一般帝王是没必要,也最好不要御驾亲征,风险实在太大;除了隋炀帝和唐太宗的教训外,明朝“土木堡之变”历历在目;反观唐高宗,没有御驾亲征,结果反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实,帝王御驾亲征都是发生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需要帝王亲上前线鼓舞士气,表示与国共存亡,但征服之战,这显然是没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