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行动——产业振兴

2019-07-23   富美宜阳

产业振兴行动

(一)产业振兴行动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系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1.重大专项

(1)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清零提质重大专项。

以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机制体系,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全县80%以上行政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中80%以上村达到5万元以上。到2020年,所有的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80%以上村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60%以上村达到10万元以上。到2022年,8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推进措施:一是做好省市集体经济试点村的班子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村级班子健全,支部战斗力、凝聚力较强,村干部威信高、能干事,党群认可度高”的村列入试点,重点推进;对已经确定并投入实施的村,紧盯班子建设,加强班子管理,做到即缺即配,保证班子坚强有力。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股权量化。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全覆盖,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二是紧盯2019年12个省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推进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20—2022年,每年扶持10个集体经济试点村。加强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培育、财务管理、巡察审计等工作,开展骨干人员轮训,出台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启动行政村“三资”管理巡察。三是加大省市集体经济资金运用督查,保证试点村在资金使用上、项目确定上,严格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扩大公开面,提高透明度,全面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

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尤其要落实洛阳市特色种植业“五个百万亩”计划,持续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推进措施:一是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稳定高标准农田面积,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重点在韩城镇、三乡镇、张坞镇、白杨镇、赵保镇、高村镇、盐镇乡发展优质小麦10万亩,稳定总产,提高单产,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到2022年,以上观乡、赵保镇、董王庄乡、白杨镇、高村镇、盐镇乡为重点发展20万亩花生;以韩城镇、三乡镇、柳泉镇、盐镇乡、高村镇为重点发展20万亩蔬菜;以香鹿山镇、董王庄乡、莲庄镇、柳泉镇、锦屏镇为重点发展12万亩花椒;以高村镇、盐镇乡、柳泉镇、三乡镇、香鹿山镇、韩城镇为重点发展10万亩特色杂粮;以高村镇、盐镇乡为重点发展6万亩烟叶;以白杨镇、董王庄乡、樊村镇、花果山乡为重点发展5万亩中药材;以花果山乡、上观乡、张坞镇为重点发展5万亩核桃;以高村镇为重点发展1万亩构树;以香鹿山镇为重点发展1万亩迷迭香;以上观乡、花果山乡为重点发展1万亩水蜜桃。三是加快布局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薯门薯路”红薯粉条、“伏牛洛水”黄秋葵、“天之艾”艾产品等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和就地加工转化率。到2020年,粮经饲比例达到58:36.5:5.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

(3)实施沟域经济提质增效重大专项。

围绕“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带,全面提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推进措施:一是探索建立沟城经济多元投融资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沟域生态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二是持续完善提升宜阳县连昌河汉唐文化休闲农业带沟域经济示范区和宜阳县七彩莲花谷沟域经济示范区,新增投资分别达到1亿元、1.5亿元,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夯实增收基础,2020年度总产值力争达到1.5亿元。三是着力打造宜阳洛邑水城沟域经济示范区,从2019年开始分期建设,计划总投资40亿元,建设绿化景观、水系河道、景区道路、桥梁、5000个车位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特色小镇、乐活农业等,坚持特色产业培育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按规划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到位,确保2019年底见成效、出形象,力争2020年度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四是到2022年,在实施花果山森林公园旅游项目、香鹿山镇凤凰岭体育公园提升项目的基础上,再新谋划建设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五是按照市要求,把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相关单位、相关乡(镇)年度责任目标,完善考评机制,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重大专项。

围绕花椒、中药材、迷迭香等特色产业,以红日药业落户宜阳为契机,争创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善种、产、销三链融合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推进措施:一是尽快科学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二是以花椒、中药材为重点新建提升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争取省级现代农业三产融合项目,以发展规模种植为基础,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500亩。三是构建“企业+村集体组织+基地+农户”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5)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重大专项。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为支撑,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2020年,全县353个行政村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16个乡(镇)合作联社实现全覆盖并实质性运营。推进措施:一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监管机制,到2020年,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家(其中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到3家、45家)。二是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和种养能手注册成立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到2020年家庭农场达到100家。三是建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20年,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家、45家以上。四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培育民正生猪产业联合体、金薯王红薯产业联合体和鹿超花椒产业联合体等3家市级以上产业联合体。五是建设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立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质量安全放心的农业品牌;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市场准入,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得流入市场销售,从源头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全力推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咎、公众可查”的目标。六是完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机制。2020年,制定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股权式、契约式利益分享机制。

(6)实施富硒产业发展重大专项。

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富硒产业体系,推进全县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底,建成2万亩富硒花生、1万亩富硒小麦、5000亩富硒水蜜桃产业基地。推进措施:一是根据富硒资源调查与评价,确定宜阳县富硒耕地范围。二是按照洛阳市富硒产品的地方标准和富硒产品技术操作规程,实现我县富硒产业全过程的标准化、可控化。三是建立富硒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发展“双千基地”计划,即依托河南仁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宜阳县宏展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韩城镇和柳泉镇发展小麦、花生双作物双千亩富硒原料生产基地。四是构建富硒产业市场组织和运营体系,组织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洛阳富硒产业协会和合作联社。

(7)实施畜牧业提升重大专项。

大力发展优质草畜,推进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实施畜牧业振兴工程,构建质量安全体系,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确保2019年新增肉牛犊牛3000头,2020年新增犊牛3300头,2022年新增犊牛3700头,累计新增犊牛1万头。实施奶牛养殖(小区)转牧场项目,到2020年底完成1个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合作社转型。推进措施: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建设畜牧产业集聚区,以民正牧业、新大牧业为龙头,建设生猪产业集群,其中新大牧业在高村建设年出栏39万头断奶仔猪项目;二是以盛仓祥牛业、正茂牛业为龙头,建设肉牛产业集群;三是以腾飞牧业为龙头,建设家禽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0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四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深加工,以生猪、肉牛为重点,建设畜禽屠宰厂和精深加工厂。

(8)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重大专项。

以科技创新支撑产品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8年的60%提高至63%,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到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30%以上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推进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孵化、培育新技术、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奖励。四是加快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新型创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种新型创新创业载体。五是筛选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帮助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科技平台建设。六是发挥好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1个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及5个特色产业基地作用,力争培育一批高品质、高效益的农业品牌。每年组织申报本土科技特派员10名,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40名,省级产业服务团队1个,市级产业服务团队3个,创建市级星创天地1个。五是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建,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50个,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六是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结合普惠金融政策,深入各乡(镇)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三农企业享受金融扶持。

(9)实施农村市场培育提升重大专项。

逐步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农村仓储物流体系、县乡村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瞄准特色农产品供给市场和潜在消费市场需求,不断畅通特色农产品运输通道和销售渠道,最大限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修订完成宜阳县商业网规划,不断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农餐对接;进一步完善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网点功能,80%的乡(镇)、村建立电商公共服务站点;积极打造淘宝村,到2022年成功打造1—2个淘宝村,以淘宝村建设为引领,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乡(镇)。推进措施:一是加强市场管理,拓展消费模式。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村地区市场布局,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农餐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依托现有设施,不断完善县和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建设,到2022年,实现县和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全覆盖。二是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功能,建立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拓展乡、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功能,积极打造淘宝村。到2020年,建成15个乡(镇)服务站,280个村级服务点,2022年底,达到15个乡(镇)服务站、353个行政村(89个贫困村)服务全覆盖。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进行电商创业就业,形成一个电商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到2020年底结合我县产业基础与电商发展优势,打造出1个淘宝村。三是建设农村仓储物流体系。建立功能完善、信息配套、覆盖城乡、快捷高效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县15个乡(镇)、80%以上行政村的电商物流配送点,到2022年基本实现农村物流网络全覆盖,全力服务农户网销产品收集和网购商品配送;依托各乡(镇)现有冷库、冷藏车等冷链仓储资源,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预冷贮藏保鲜设施,支持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设施网络。四是建立完善县乡村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体系,到2020年城关镇东关菜市场、沈屯农贸城提升改造到位;到2022年香鹿山镇段村蔬菜批发市场改造到位,不断完善乡镇集贸市场和农村特色传统集市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实现县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有集贸市场、村有便民超市总目标。

(10)实施乡村旅游提质重大专项。

围绕“一带一区五园”,突出宜阳特色,实施全域旅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培育发展1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2个特色旅游村、1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旅游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到2022年,培育A级乡村旅游景区达3个、特色旅游村达4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达2个,年接待游客720万人次。推进措施:一是做好宜阳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坚持“旅游带动”战略,围绕“一带一区五园”,打造大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生态、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色,为全县乡村旅游定位定标。二是抓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县乡村旅游发展。采取措施,倒排工期,加快推进洛邑水城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年底一期基本建成,明年五一开园迎宾。三是培育和创建凤凰岭研学基地,花果山、七彩花海、桃缘小镇等A级乡村旅游景区,梨树沟村、花山村、灵山村、莲庄村等旅游特色村,通过创A带动景区提升和产业发展档次。四是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接,推出玄奘故里、白马寺、花果山西游文化专线,龙门石窟、虎头寺、灵山寺研学专线,洛浦公园、滨河公园、三乡汉唐文化园洛河生态文化带专线,洛阳国花园、宜阳莲花公园、七彩花海赏花游专线,实现宜阳旅游与洛阳旅游有效对接。五是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六是加快构建特色美食、乡村民宿、旅游商品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打造“北方水城·颐养福地”,叫响“休闲宜阳”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宜休闲旅游。七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激励机制,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激励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2.重点项目

产业振兴行动共谋划项目31个,其中任务类项目4个,投资类项目27个,总投资51.644亿元。主要包括:村级集体经济清零提质类项目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1个,畜牧业提升类项目2个;产业结构调整类项目14个,沟域经济提质增效类项目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项目1个,畜牧业提升类项目1个,富硒产业发展类项目1个,农村市场培育提升类项目3个,乡村旅游提质类项目4个。

3.示范带动

争创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培育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示范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