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鸟鱼虫、亭台楼阁戴在耳畔,中国古代女子的耳饰惊艳了时光!

2019-05-16   传统活儿

我对你凝视,寻找你的秘密;在眼里,在眉间?你摇头,我寻思——一眼看到了你的,一对金色的耳坠子。它摇荡着你所有的心事!

——现当代诗人 杨彦岐《耳坠子》

一、动植物耳饰

宋代是一个“文治”的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意趣自然而然地从精神领域渗透到各种物质当中,如象征着士大夫精神品格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被广泛采用。

除了这些文人味十足的植物,日常的花卉瓜果多以仿生造型为主,虽为写实,却并不是单纯对原型的生搬硬套,而是对枝、叶、花、实的形态进行了凝练,色相生动。

金镶宝蝶赶菊耳环 苏州博物馆藏

金荔枝耳环 苏州博物馆藏

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对子嗣的期盼也在耳饰中体现。如缠绵悱恻的“蝶恋花”象征着待嫁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又如荔枝之名的发音与“立子”相近,且它不易受虫害,多年的老树杆依旧能结果,所以它被民间认为是吉祥多产之果。

瑞兔也是耳饰中的常用元素。元代出现过一种长方形牌子的耳饰,扬之水先生称其为牌环。牌环多取材两宋绘画中的写生小品,精巧别致。

灵芝瑞兔图金牌环 湖南临澧新合元代

灵芝瑞兔图金牌环(局部) 湖南临澧新合元代


北宋 崔白 双喜图(局部)

牌环上有灵草几株、一只回首驻足的兔子。该图案同北宋时期崔白的《双喜图》如出一辙,虽不如绘画的笔触细腻,但“传写物态,蔚有生气”,充满祥瑞之气。

此外定陵地宫中出土的一对金嵌宝玉兔捣药耳坠也是活泼可爱。圆形金耳环下,系一脚踏祥云的玉兔。玉兔竖耳红睛,直立抱杵,作捣药状。

元代诗人练子宁的《东山待月歌》正合此景:

“月本无心尚圆缺,玉兔捣药能长生。”

明代 玉兔捣药耳坠 定陵博物馆藏

有了地上跑的,自然也少不了水中游的。

摩羯纹样通过佛教传入中国。这种名为摩羯的生物长鼻利齿、鱼身鱼尾,据传来源于印度神话传说,是一种能保佑百姓生活的祥瑞之兽。

摩羯纹样的耳环多见于契丹民族。因契丹民族一直保持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习惯,捕鱼是契丹族人重要的获取食物方式,所以他们常借摩羯纹来寻求庇佑。

摩羯形耳环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珠排环

瓜果、花卉、动植纹样的耳饰通常是女性日常所佩戴,而珠排环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般人不能佩戴。

珠排环是由珍珠排列而成的耳环,最初是一串珍珠垂直排列,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变化,有排珠、八珠、葫芦等造型。特别是在宋、明时期,这些造型的珠排环所象征的规格是较高的。

排珠环是宋代皇后着正装时的标配。从宋代皇后像中可以看到皇后们无一例外佩戴的都是排珠环。

宋吴自牧《梦梁录》的“嫁娶”一节中记载:

仕宦家庭,所送聘礼中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花冠,珠翠排环等首饰”。

这应该是宋代普通女子一生中最为隆重的礼服配饰。

佩戴珠排环的宋代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八珠环则指的是一对耳环,每只耳环上有四颗珍珠。元代《朴通事谚解》中收录了一组当时人的对话,其中提到了八珠环:

“你今日哪里去?我今日印子铺里当钱去。把甚么去当?把一对八珠环儿、一对钏儿。”

八珠环是元代富贵人家娶妻的聘礼之一:

“别处一个官人娶娘子,今日做筵席,女孩儿那后婚。今年才十六岁的女孩儿,下多少财钱?下一百两银子、十表十里、八珠环儿、满头珠翠金镶宝石头面、珠凤冠、十羊十酒里。”

八珠环传承到明代成为了宫廷样式之一,从《历代帝后像》明孝敬毅皇后像、孝康敬皇后像中都可见到形制规整的金镶八珠环。

《大明会典》“皇帝纳后仪”中也对八珠环有记载:

“四珠葫芦环一双、八珠环一双,排珠一双。”

《大明会典》“冠服”中记载,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礼服所配耳饰为“珠排环一对”,皇太子妃礼服所配耳饰亦为“珠排环一对”。

佩戴八珠环的明代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珠葫芦环,同八珠环形制相似,每只耳环由两珠穿成,因其形像葫芦,故有此名。

葫芦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的文化符号,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因其腹内多籽,葫芦便有了子孙繁衍的象征;葫芦又谐音“福禄”,古人认为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同时葫芦的蔓与“万”谐音,可以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

葫芦耳环是已婚妇女比较隆重的饰物,自元代开始,经历明清两代,一直都是后妃朝服正装时多戴耳饰。

佩戴四珠的明代皇后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宗教题材耳饰

除了上面提到的耳饰样式外,还有一些特殊题材的耳环,如仙山楼阁式和宗教神人式。

仙山楼阁纹式的意义源自于秦汉时期的“海上有仙山”。

《汉书·郊祀志》言: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金折丝楼阁耳环 南京徐达家族墓出土

这个金折丝楼阁耳环,以花丝做成四阿顶的两重阁楼,底层一面为屏风,瓦垄、屏风、望柱皆被细细表现出来。其余三面作出可以开合的双扇门,周有回廊,下边的承托又正是楼阁之台,顶端由一朵金丝披垂的细瓣花提系起整座楼阁,精细中更见轻盈。

有了仙山楼阁自然少不了神人。

耳坠中经常出现童子手持物件的组合,这种纹样源于佛教的“化生童子”,因化生童子常坐于莲花中,所以纹样基本是一个福态的小儿或坐或站在莲花中手持各种吉祥物。

明代 金童子配珍珠耳坠 西泠印社拍卖

金镶宝毛女耳坠 南京徐达家族墓出土

还有一种仙姑持灵药的造型样式。耳坠可见一仙人站在花丛之上,头挽高髻,颈带项圈,上覆草披叶,下系草叶裙,扛着一柄药锄,背着一个药篓,药篓内有灵芝。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中有一段描写:

悟空到了芭蕉洞口叫门,“‘呀’的一生门洞开了,里边走出一个毛儿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褴褛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

耳饰上的仙人形象正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毛儿女形象一致。毛儿女作为仙姑,因采到仙草而得道成仙,从此延年益寿,所以用毛儿女的形象作为耳环样式正是为取其福寿之意。

《毛女采芝图》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出土

金镶宝毛女耳坠(细节) 南京徐达家族墓出土

四、灯形耳饰

若论精致程度,宫灯样的耳饰更是不遑多让。

这种耳饰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样式又惹眼,《金瓶梅》中的妇人们很喜爱这种坠子,如第四十回“抱孩童瓶儿希宠,妆丫鬟金莲市爱”中,潘金莲便是“戴着两个金灯笼坠子,贴着三个面花儿”;第七十八回“西门庆两战林太太,吴月娘玩灯请黄氏”中的春梅也是“金灯笼坠子,貂鼠围脖儿”。

从绘画作品,无论是雍正妃子的耳上还是孔子嫡派后裔六十八代衍圣公继配夫人的耳上都可以看到此类的宫灯耳饰的不同形式,可见其流行之盛。

累丝灯笼形耳坠 上海卢湾区打浦桥明代墓葬中出土

明綦夫妇容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戴灯笼耳坠的宫妃 故宫博物院藏

耳饰虽小,却在漫漫岁月中点缀着女性们的生活,所以若是想全面了解古代女性,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木子李

编辑:戚彧卿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