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早知道
听说,北京人又胖了?
待在家里度过疫情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好像变胖了。
应了那句话,终于到了躺着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很多人就真的一躺了之,除了吃饭,就能一直长在沙发和床上。
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里,最高一位可能还徘徊在三位数的区间内。
再加上疫情期间人们又多出了很多空闲时间,不免就要在厨房里消磨更多闲暇,点亮北京人的天赋技能——美食烹饪。
毕竟有一种自我安慰叫做“多吃点好的,增强免疫力”。
但是,看着体重秤的数字一个劲儿地往上蹦,小早还是得说一句,咱北京人该小心“三高”了。
一直以来,北京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称号:全国最胖。
北京人的肥胖问题由来已久。中国疾控中心2015年、2017年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检测数据报告》均显示,北京人以25%的肥胖率排在全国第一。
2019年底,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市人群健康体检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异常指标检出率排名靠前的主要是血脂异常、超重和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相关高危因素。
男性异常指标检出率,血脂异常、超重、脂肪肝稳居前三位。从2013年到2018年,这三项始终排在男性异常指标检出率前三名。女性异常指标检出率前三位是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和血脂异常,超重、脂肪肝的检出率也不低。
报告显示,男性女性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和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在60岁以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岁至69岁男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较高。
青少年的肥胖问题也不容忽视,中考体检肥胖率从2013年的12.6%上升到2018年的13.9%,高考体检肥胖检出率由2013年的13.1%上升到2018年的15.7%。
按比例来看,每100名高中生里就有15个“小胖墩儿”,居于全国青少年肥胖率前列。
北京人,就是这么胖起来的……
群体性肥胖,一定是有一些“天然”的理由。
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又漫长。过去,为了保证身体免疫力,北京人就讲究贴秋膘。疫情爆发之后,增强免疫力则成为了一饱口福的新理由。
什么酱肘子、红烧肉、涮羊肉、砂锅白肉、炙子烤肉……一道道名字带“肉”的硬菜摆上了桌,油汪汪的美食吃进了肚子里,秋冬季节这么补下来,就算神仙都拦不住长肉。
此外,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也过惯了安逸日子。
从历史上来看,最安逸的莫过于旗人了。大清朝把八旗子弟养在北京城里,有固定补贴,还不许从事其他职业,就这么养出了一批提笼架鸟、斗蛐蛐兼玩票的行家。就像老舍《正红旗下》里边写得那样,清末的旗人都以精通吃喝玩乐为荣。
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日子也不会太难。比如明清两代,江南的漕粮就顺着京杭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城,有力保证了首都粮油市场数百年的稳定。长期稳定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不爱“挪窝儿”的个性。
北京人肥胖率高,饮食习惯也脱不了关系。
和大部分北方地区一样,北京人对面条、馒头等高热量主食爱得深沉。
受老北京人喜欢的食物,包括卤煮火烧、门钉肉饼、炒疙瘩等等,几乎都带有主食的性质,即便是那一片油汪汪的烤鸭,也需要用面饼来包。一大碗炸酱面下肚,还要再来两个芝麻酥皮烧饼。
除了爱吃,首都人民也免不了贪杯。就看咱酒桌上的那么多规矩、讲究,也能看出,喝酒是北京人生活里的大事。
既然是喝酒,必须要有下酒菜。小到花生、毛豆,大到凉拌猪耳朵、猪头肉、爆肚儿,混着高度数的粮食酒一起下肚,那热量也真是不低。
吃好喝好,那就该舒舒服服地躺下了。
此前广为流传的“葛优瘫”,可谓道尽了北京人的一大乐趣:瘫在椅子里侃大山,瘫在树下喝茶、下棋、看报纸,瘫在沙发上思考上半年的全国经济形势。相关媒体给出过一组数据:“北京成年人平均每日‘静态行为’的时间在不断增加,从之前的5.7小时增至6.1小时。”
最近,由于疫情缘故,人们更是可以光明正大不出门了。
一周出门囤一次菜,或者美滋滋地点个外卖,剩下的时间通通可以贡献给电视、电脑、沙发和床。往常的饭后一瘫经常就升级成了彻底躺倒,运动量急剧下降。
宅在家里不出门的日子,还让很多年轻人开始熬夜。殊不知,晚睡也会导致肥胖。令人快乐通宵的有趣视频和小说,经常也是让人发胖的罪魁祸首。
疫情期间,不要减肥?
当然,变得“稳重”也不是没有好处。
就像上周刮大风的几天里,面对6、7级风和飞沙走石的大场面,身体瘦弱的人都被吹得一路小跑,但胖了一圈的小早却仍然稳如泰山。
当然,抵抗大风只是一句玩笑话,可疫情期间,盲目减肥还真是要不得。
最近,有武汉的一名医学专家发微博称,疫情期间,大家不应该减肥,因为这个病的消耗很大,不管是修复期的病人,还是没有被感染的人,尤其是武汉人,在这个期间都不要减肥。同时应该增加维生素与水的补充,得吃大量的蔬菜、蛋白质。
其实,专家倡导的主要也是保持健康体重,不要盲目减肥。
很多人减肥的时候不愿意运动,就靠节食。可是,过度饥饿容易导致人的免疫力降低,就容易得病。如果得病,抵抗力就会下降,不容易产生抗体。由于胖人体内存在有能量,相对来说,他的耐受时间可能会比瘦人更长一点。
这并不是说不让咱们居家锻炼。从科学角度来说,锻炼同样是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的。
只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恐难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容易走进健康误区,锻炼过了火还会受伤。而过于频繁地出门锻炼又增加了传染风险,不如安安静静宅在家里。
那么,北京人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健康更有利呢?
管住嘴、迈开腿、少熬夜
其实,对于如何保持健康的体魄这事,还真没什么新鲜办法。
所谓招不在新,有用则灵。面对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还是该祭出老法宝——管住嘴、迈开腿、不熬夜、保持好心情。
健康生活之 管住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对于一般人群来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食物多样化,均衡膳食
每天食物营养包含蔬果类、禽畜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主食注意增加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的摄入。
应做到三餐有蔬菜,每天摄入水果。多选择深色蔬果,如果没有特殊问题不要拿果汁代替新鲜水果。鲜奶、酸奶每天有补充,相当于液态奶300g。
大豆制品也是很好的优质蛋白质,争取每天吃够相当于25g大豆量的豆制品(豆浆、豆腐脑、嫩豆腐、豆干等),坚果每天不超过15g即可。
对于优质蛋白质的补充,优选精瘦肉,少吃烟熏或者腌制肉制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制作时注意控制烹调油用量。
2.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全天食盐量应控制在6g左右,烹调油不超过25ml。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避免高糖食物的摄入,精制糖建议控制在25g,最高不超过50g。女性饮酒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不超过25g。
3. 杜绝浪费 提倡分餐制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既能提高安全意识又能合理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超重肥胖。
健康生活之 迈开腿
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锻炼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可以消耗掉很多热量。
运动减肥是最科学最绿色的减肥方法,运动减肥是肥胖者通过一定的有氧体育运动,使其消耗身体多余脂肪,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目的的一种方式。通常运动量越大,运动时间越长,消耗的糖和脂肪越多,减肥效果越明显。
对于疫情期间的居家人群,一定要避免久卧玩手机、看电视等行为,每小时起来动一动。运动不一定要出门,在房间里走一走,或是做一些轻松的小运动也是很好的选择。
健康生活之 不熬夜
长期熬夜会严重影响人体的生理时钟运作,容易导致生理紊乱,新陈代谢也会变得不正常。
据研究,女性缺觉时会比平时一天多摄入329卡路里。因为人体在入睡期间,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瘦体素”的内分泌荷尔蒙,而这种瘦素会促进新陈代谢,如果熬夜就会影响到瘦体素的分泌,导致变胖。
健康生活之 保持好心情
事实上,为自己营造好心情也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这是因为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削弱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压力会使我们抵制诱惑的能力降低,尤其会增加对垃圾食品和甜品的欲望,而大量食用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则会导致脂肪堆积。
随着疫情日复一日的缓解,其实,北京人宅在家里的时间也不多了。中国很多省市已经宣布了中小学开学时间,生活正在逐渐恢复到平常的轨道之中。
但是,小早并不怎么怀念这种被迫待在家里的感觉。尽管这段日子非常悠闲,可代价却实在沉重。相比之下,反而是过去那种忙碌却充实的生活更让人安心。
希望疫情赶快结束,好让每个北京人都能早早走出户外,无论是遛弯、锻炼,还是走亲访友、寻找美食,都不会再被新冠肺炎阻挡脚步。
北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