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喜宝娘写在前面
上周发了第一篇“写给孩子的中世纪史”,写了“封建社会”到底是什么意思,没看过的可以再看一下,或者再复习一下。因为今天要写的,跟上一篇关系很大呢。
“封建社会”不只是一个概念,它还可以用来解释很多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的春秋时期也曾分封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真正地“封建”,最后分成很多个国家,而是从分封制转而大一统,成了一个皇权专制国家呢?
今天这一期,喜宝娘就尝试一下,从“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出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当然我并不是权威,给出的解释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真理了。只是我提出这么个问题,尝试给一个答案罢了。大家如果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答案,可以留言给我,欢迎探讨。
好,开始了。
亲爱的我十年后的宝贝:
我们又要开始聊聊中世纪了。上一次开了头、聊了西欧封建社会之后,妈妈麻烦在高中当班主任的旭旭阿姨帮忙借来了你即将要读的历史课本,想看看学校里是怎么教的,这样妈妈能更好地知道该以什么方式向你呈现这段历史。
拿到全套课本,我翻到目录页,看完之后,有些讶异,因为教科书中古罗马之后便是近代西方,中间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就混个“探究活动课”的角色。
妈妈在标准教育体制中的摸爬滚打多年,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般“探究活动课”的内容是不会在中考或高考的考试大纲中的,这就意味着所谓的“探究活动课”很可能会被取消,成为历史老师给你们串讲考点的辅导课。
这样,我任何蓄谋的“批判”或者“吹捧”都没有了意义,那么我们就从头开始吧,一起去探索去了解那段历史。
其实中世纪很有趣,我们现在所见的欧洲,包括美轮美奂的教堂、自由平等的公民观、精湛极致的工匠精神、丰富满足的物质条件,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切的根源都是在中世纪时期孕育的,所以它一点儿也不黑暗,当然这是下一个话题,暂且不表。
我知道“先入为主”,所以我的讲述方式和观点很可能将成为你理解欧洲的基础,所以我也要认真起来了。这还真是个有意义的事情,Aha!
上一篇文中,我们初涉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先来回顾一下这张图吧:
“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很重要,是我们分析欧洲很多问题的基础,因为它与我们熟悉的中国情况完全不同,所以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学法告诉我们,重点和难点要频繁提起。
所以,再来复习一遍。
“封建”一词,指领主分封给封臣的土地,相应地,封臣需要向领主提供一定的役务作为回报,封臣可以将领土层层向下分封,这样,便形成了上图中的金字塔。
这些你已经知道。下面我们来对这个概念做一些延伸。
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不知这两天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秦统一之前的周、春秋)也曾有过长时间的分封制,与中世纪的情况很像,那么为何最终中国成为了一个皇权集中的大一统国家,而西欧却在封建之后分裂形成为很多国家?
如果没想过,现在可以停下来想一会儿,最终有没有答案都没关系,你们这代人,更注重的应该是过程,而非结果。
任何问题的分析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必然性和偶然性。
比如你喜欢上一个男孩子,必然性是你在长大,成长的青春中必然要关注异性,产生心动的情愫。
偶然性是碰巧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你心仪的男生,干干净净,阳光洒脱。
好吧,探讨严肃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该举这样的例子。。。
对于刚刚提出的中西方不同历史走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度解释看看。
首先,必然性,地理环境。
出于客观严谨的考虑,妈妈并不会说自己是地理决定论者,但不可否认,你长在什么地方,必然会带着这个地方的烙印。国家更甚。
中华民族从丰富饶美的黄河长江流域源起,土地肥沃,降水充沛,人民聪颖而勤奋,所以,农业毫不犹豫地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繁盛壮大的首要选择。
而农业发展中,最必不可少的要素便是水利,所以大禹因治水而成古之贤王。水利设施,不是播种不是除虫洒农药,它需要统一规划共同修筑,这就需要在上层在中央,有一个稳定统一的机制集中管理,科学谋划。
另外,对黄河的治理也需要集权,中国历史上多少次黄河水患都是倾尽国库去治理的,哪里是几个小封建领主就做得到的?
还有,中国土地相对辽阔完整,农业上易于种植,但军事上也造成了一个难题,就是--易攻难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形成合力。
所以,古代农民对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着天然的向往和服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应对水患虫灾,有稳定的土地收入,养家糊口,徐图权阶。
这样,当强有力的嬴政统一六国建立集权国家时,老百姓心悦意满,交税纳粮。
当然,中国历史上亦有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不过,千万要明白,中国的农民起义推翻的只是当朝之统治,并非这种皇权在上的制度,刘邦倒秦建汉,李渊倒隋建唐,朱元璋倒元建明,甚至近代的袁世凯都搞了一次复辟,道理都是一样的。
而西方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古代时候,大自然似乎特别不偏爱那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和可灌溉的河流,稻米粮草无从长起,只有地中海周围尚可,还多是葡萄酒、油橄榄这样的经济作物。
整体看,西欧被河流大山切割得支离破碎,这样的地形更利于固守,也就更利于破碎的分封状态。
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掠夺、占取、分封,领主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建立庄园,从事农业生产,但产量及其低下,没有绸子料做衣服,无法喝杯茶消消食,也不会在午后的阳光下捧读书简。
由于分封制是层层向下,所以,封臣义务的履行也是层层向上的。每位封臣,只需向赐予你土地的领主履行义务,为他服兵役劳役献上礼金,至于对封主的封主则没有义务。
所以,中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即任何领主,包括国王,都没有权利对不是他封臣的人任意干涉,甚至不许进入他们的封土。
这也是最初的契约精神,即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你给我多少领土,我为你履行多少义务,自初便已定好,勿容更改。
看到这里,宝贝,不知你是否明白些了。在中国,我们说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了皇权便有了一切,所以张居正从官居首辅到满门抄斩只在一夜之间,所以卫子夫从民间婢女到家族得势,亦是汉武帝刘彻一人之力,所以历代起义或革命的矛头都指向那皇帝宝座。
而在西方,国王固然有更大的领土和权力,但他也需履行相应的义务,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甚至有可能因为开支过大破产。而领主们偏安一隅,有自己的土地庄园和仆从,他们未必羡慕国王,也没有必要为了那若有若无的好处冒着失去现有的风险。所以,逐渐地,西欧这种封建制度日益稳固下来。
这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不一样的中国和欧洲,是不是很有趣?
好,还没完,我们再来看偶然性,也就是英雄人物。
古代中国在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分封制的,所谓分久必乱,所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楚燕韩赵魏秦,合纵连横打得十分精彩。
就在这样的纷争之中,秦始皇嬴政凭借极佳的谋略与胆识,将其他六国一一打服,终成帝国大业。这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开始,从此我们这个国家,无论多少内忧外患都屹立不倒,从未消失于地图之中,这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你要记住。
当然,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并非单纯个人原因,与秦国之前数代的积累及商鞅变法时的郡县制是分不开的,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需要暂且留存,后叙吧。
在西方,封建领主们也是纷争战乱不断,但是,各路诸侯的领主或国王中,从未产生过一人有嬴政般谋勇,能够将欧罗巴(欧洲的旧称)统一,甚至很有统一感的“神圣罗马帝国”也不过是个邦联,内部松散至极,几百年之后便宣告分裂。
这里面也有一个知识阶层位置的问题。中国的知识阶层从一开始就跟统治阶级政权结合地比较紧密,统治阶层中有很多优秀人才。
而西欧的知识阶层在教会中,不在政权中,所以我们中国有商鞅变法,西欧也可能有商鞅,但是他没在变法,在传教。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下头脑风暴,试想,如果拿破仑出现在当时的欧洲,那么统一大业未必不能实现,那么现在的情景也许迥然不同。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好了,孩子,如上便是妈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释,读历史,中西比对是最有趣的。
希望你能继续思考,期待跟你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