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时期的洋枪队队长戈登为什么会死在苏丹的喀土穆?

2021-03-09     俚言

原标题:满清时期的洋枪队队长戈登为什么会死在苏丹的喀土穆?

戈登是苏格兰人,军校工兵科出身,清教徒,也是纵横驰骋亚非大陆的冒险家。他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和经验,使得他成为了大英帝国开拓亚非殖民地的急先锋,最后殒命非洲苏丹的喀土穆。

洋枪队队长戈登

查理·乔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英国陆军少将。因在中国指挥洋枪队协助李鸿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被清廷封为提督、赏穿黄马褂,在西方有 “中国人戈登”(Chinese Gordon)之绰号。

戈登的海外经历丰富。他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与沙俄作战,也参与了烧抢圆明园的暴行。戈登是虔诚的清教徒,无论战事如何激烈,大清早都会起身读《圣经》。

清教徒自命清高,对异教徒和有色人种根本不信任。也就是说,在中国期间,即便是合作,戈登也是打心眼里“俯视”他的上司李鸿章这些权臣的。

李鸿章像

从中国回到英国之后,戈登担任一些二流的差事,诸如修筑军事工程之类。戈登明白,海外才是他表演的舞台。机会终于来了。

1872年,戈登被派去克里米亚检查当地的英军公墓的损毁情况,当他经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时,结识了当时的埃及总理努巴尔帕夏(帕夏是大头领的意思)。

努巴尔帕夏邀请戈登去土耳其驻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手下工作。1873年,戈登在英国政府的允许之下接受了总督的邀请,并在1874年初到达埃及,戈登的军衔是埃及军队的上校。

戈登在中国时指挥的洋枪队的部分士兵

当时的埃及,在名义上归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实际上,已经是大英帝国的囊中之物。埃及为了争夺尼罗河流域的控制权,积极向南拓展,进而占据尼罗河中游的黑非洲的苏丹。苏丹首府是尼罗河边的膏腴之地喀土穆。

早在1870年2月,在英国探险家塞缪尔·贝克(Samuel Baker)的率领之下,埃及军队已经到达尼罗河中游的喀土穆。之后,苏丹由英埃共管。1876年10月戈登因内部发生矛盾回到伦敦,之后,在各方的斡旋和妥协之下,戈登回到非洲,担任了苏丹的总督,号称“戈登帕夏”。

喀土穆是位于尼罗河边的风水宝地

高傲的戈登,蔑视当地的异教徒。他曾经轻车简从,身穿华丽的英军军服,深入敌营,然后,又能全身而退。似乎,又重演了戈登在华之时身先士卒、毫发无损的奇迹。

这一局面,不仅体现出了戈登的“英勇”,也反映出了在大英帝国的威名恐吓之下,亚非拉各民族的民族自信心的动摇。不久之后戈登身心俱疲,辞职来到圣城耶路撒冷陶冶心灵。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

在英埃的双重压迫之下,与太平天国运动类似,在苏丹也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是农民出身、略通文墨的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他自称是马赫迪,即伊斯兰教徒的拯救者。这一系列的操作,与当年天王洪秀全起兵时的情形也极为相似。

马赫迪的大军横扫苏丹全境,使得英埃双方的统治力量只能龟缩在喀土穆等几个城市的范围之内。是攻、是守还是退,在英国国内陷入了拿不定主意的窘境。此时,有人推荐戈登。戈登遂临危受命重返苏丹。

英埃军队与马赫迪的军队隔尼罗河对峙

戈登的任务是将被围困在喀土穆的英埃军队和其他人员安全撤离。不过,戈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想再次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他率领一股小部队进入喀土穆,不但没有安排撤离事宜,反而整军备战,加强了防御工事的修缮(这是他的看家本领)。

戈登的“鲁莽”决定,令当时的英国政府与马赫迪起义军均感到吃惊。一方面,英国政府犹豫不决;另一方面,马赫迪果断截断了尼罗河流域的水运交通和戈登与埃及之间的电报联系。至此,喀土穆成为了一座孤城。

喀土穆围城之战

围困持续了10个月,喀土穆城内食物消耗殆尽。大约7000名饿着肚子的英埃联军,迎来了大约50000名马赫迪大军的猛烈进攻。城破之后,所有的守军均被屠杀。据回忆,当时,戈登穿着整齐的制服,一个人向敌军冲去,其结局当然是以死效忠了。

喀土穆之战的意义非凡。此战役是被奴役的民族第一次战胜了白人殖民者。11年后,英军卷土重来,击败马赫迪(马赫迪早已因病去世)的残余部队,重新夺回了对苏丹的统治权。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经将非洲大陆瓜分殆尽,只有占据地利优势的阿比西尼亚(现今的埃塞俄比亚)还维持着独立的态势。

戈登也许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往日的美好时光不再。道理很简单,因为,只凭着几杆洋枪洋炮就征服一个民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现在的非洲,大批的原欧美列强的殖民地,还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之中。虽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也必须承认,那些曾经的宗主国以及戈登等冒险家们对此种乱象难辞其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dNwF3gBDlXMa8eqQvY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