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日本妈妈,中国妈妈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看完恍然大悟

2019-11-12   父母世界

今天这篇文章有点特别,是一位旅居日本的妈妈带来的故事。

接下来,Parents会邀请更多国内的、海外的、有个性的、想发泄的、有态度的妈妈,跟大家一起聊聊养育那些事儿。

今天是我们养育故事系列第1篇文章推荐。

众所周知,日本小朋友的自理能力特别好。在日本很难见到一个孩子能动手了还让家长喂饭,咱们国家喂饭这件事就很普遍。

我们发现同样是妈妈,大家在这件事上,认识有着很大分歧——

日本妈妈认为,从孩子吃第一口辅食开始,就在锻炼生存能力了。

中国妈妈更在意,孩子是不是吃饱,是不是吃好了。

这里面的隐含假设是什么呢?

日本妈妈从吃饭这件小事开始,就为孩子自立做准备了,她们认为自己在为社会养育孩子。

中国妈妈骨子里认为应该对孩子负责任,无论孩子长多大,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果饭吃不好,身体出了问题,自己脱不了干系。

所以,你会发现,日本妈妈在对待孩子吃饭这件事上,更从容;中国妈妈在对待孩子吃饭这个问题,更焦急。

来听听今天边蕾给大家讲的故事吧 。

孩子吃饭,到底是谁的事儿

我在日本生活多年,在日本,去餐厅或去朋友家坐客,很少看到小朋友还在喂饭。但回国后,这种现象就比较普遍。我发现日本妈妈和中国妈妈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明显不同。

中国妈妈更在意孩子有没有吃饱?因为孩子吃不饱,是“我”的责任。

日本妈妈会认为,吃饭是孩子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妈妈不可以代劳。

我还记得我家孩子们刚开始用勺子时,把食物从碗运送到嘴的这段路程也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一碗饭,最终能吃进嘴里的可能连1/4都不到,其他都给衣服、桌椅、地板分享了去。每次饭毕,我还要附加一场换洗扫除,真是各种计划外的体力消耗。为了不打击孩子跃跃欲试的自主意愿,我只好硬着头皮坚持着餐餐扫除之路。

我知道很多妈妈在孩子吃饭时,更多盯着孩子碗里的饭吃掉多少?着急孩子一直在“玩饭”,于是忍不住插手,夺过孩子的勺子来喂。这样既可以避免饭后给孩子收拾烂摊子打扫残局,又快速让孩子吃饱,这对于天天带孩子筋疲力尽的家长来说,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

吃饭的进程太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没办法锻炼孩子自己吃饭的能力,也无法获得吃饭的乐趣。

设想一下,自己动手吃饭,和别人向你嘴里塞饭哪个体验更好?哪个会让你更有食欲?

所以,一直被喂饭的孩子,通常会有两种表现:第一,对吃饭越来越不“感冒”,宁可去玩,觉得吃的东西不香,到吃饭的时间,叫都叫不到饭桌上;第二,放弃自己吃饭的主动性,反正有人会喂,吃饭是大人要帮我做的事,对喂饭产生强烈依赖。

没有比较,没有伤害

一次, 与几个常在一起遛娃的日本妈友约了一起去家附近新开的意大利餐厅吃午餐。

妈妈们点好意面,还没等面上来,各位日本妈妈就行动起来:先是把孩子最外面的衣服脱去,套上武装到袖口的围裙,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上有兜兜的树脂围兜儿,桌子上铺上一块好像防水材质的小餐垫(这些都是妈妈带孩子外出随身携带的),这一圈折腾完毕,面也上来了。

孩子们见到吃的马上跃跃欲试,妈妈们顺势把孩子的两只手都用湿巾擦干净,把面条分到小碗里、把长面切短,小碗端到孩子面前,面条也刚好退去了刚出锅的热气。准备工作完毕,小宝宝们得到妈妈“开动”的指示,马上小手就上来了,开始还用一用放在旁边的叉子,后来觉得不过瘾干脆两只小手一起上来抓着吃。而妈妈则在一边吃自己的饭。

与之相比,我家这组则显得有些狼狈。因为我家儿子不爱用围兜儿,西红柿面汁就毫无悬念的弄到了身上。自此,我的精力也就再顾不上吃饭聊天,必须时刻紧盯队友。而我家队友也感觉到妈妈有不开心了,但又不甘心被别的小朋友落下,我俩就这样在相互盯守中进餐。

见我这一餐吃得狼狈,妈友给了很多各自的经验:“从孩子刚开始吃辅食就戴上围兜,告诉他,戴好围兜就吃饭,这也是教给孩子吃饭的礼仪,若是等到他们自己开始上手抓的时候突然加上围兜,他就会觉得这是凭空多出来的障碍物,就不会喜欢戴。”

想想我家的情况的确是这样,一开始喂饭时只吃那么一点点,也不会弄的满身都是,围兜的作用并不突出,再加上那会儿是夏天,怕加了围兜会热,总之种种理由,就偷了这个懒。

久而久之,等到需要带围兜时却怎么也不肯配合了,看吧,当时省的事儿,麻烦早晚还会找上门来。

不嫌麻烦的日本妈妈

永远不要期盼孩子几天内就能变成吃饭小能手,这样的想法太“傻白甜”了。事实上,知道孩子在一个阶段内吃饭都会一塌糊涂才是最正常的,在这一点上,日本妈妈会做好万全准备,而且真的是不嫌麻烦。

1、饭前妈妈会先在孩子的椅子下面铺上一块防水布,这样食物就不会弄脏地面,但每次需要把脏了把防水布直接拿去浴室冲洗晾干。

2、餐垫和围兜也是孩子们的餐具,每天都要洗过。为了让孩子减少食物浪费,日本妈妈会将小朋友掉到餐垫、围兜上的食物拣回到孩子盘子里,让孩子意识到掉落的食物也是需要吃掉的。

3、每次出门妈妈们包里,除了装上刚才那些孩子用餐的必须装备,妈妈还会在包里装上各种各样的零食,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就不用担心他们每餐吃得不多,可以随时用零食补充营养。

事无巨细,把每个细节都处理得特别清楚。

关于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之一,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解释过:

谁都知道,教一个孩子自己吃东西、自己洗衣服和穿衣服是一件多么单调乏味且困难的工作。这需要付出比喂养孩子、给孩子洗衣服和穿衣服更多的耐心。但是前者是教育者的工作,后者则只是仆人的简单低微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尽管对母亲而言很容易,但对孩子却很有害,因为它关闭了孩子自我学习的大门,并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日本妈妈的育儿观念中,培养孩子自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伟业,相反它是母亲固有的职责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为了尽到这一责任,妈妈也是想方设法锻炼孩子,为孩子们提供“自立”的培养基。

养育孩子,而不是奴化他们

不仅仅是喂饭,走路、跑步、捡东西、穿脱衣服、洗澡、说话表达沟通……这些都是孩子在独立性教育的一部分,日本妈妈不会出于爱、懒或者着急,就替他们完成这些事情。

我记得有次接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妈妈们在门口等孩子换鞋出教室。我儿子和与他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第一波出来换鞋。我家的是船鞋,一踩就进去,很快就换好了出来,而那位小朋友穿的是有几道粘扣的鞋子,需要一道一道的打开穿上再粘好才行。

这位小朋友第一遍粘错了,打开,再粘,又错了,再粘。而妈妈就在对面看着,也不催促,也不指正,只是静静的等。后来的孩子也都穿好鞋出来,而这个小朋友还在不紧不慢的粘自己的扣子。

一直等他一起玩的我儿子都跑回来催他,他还是一点不慌忙的坚持自己把鞋子穿好了才起身。我对这位妈妈的淡定姿态非常钦佩。

我其实很清楚,小婴儿从四个月大就是可以读懂妈妈的表情的,而妈妈的情绪又是最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但轮到我自己在等孩子们时,很多时候没有这份从容。要么催促、要么亲自去指导甚至代办。

有时是因为时间紧,容不得孩子们再“浪费”时间。自己三下五除二地搞定后,被帮助的孩子反而一脸不高兴。

事后想想,这不仅让孩子们失去踏踏实实地自己尝试自立的机会,也撞到了他们“其实我能行”的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自立,妈妈自己也需要有充足的“预备”,体力、时间、心理承受力。在日文中,把这种比正常所需分量多余出来的预备量写成“余裕”两个汉字。无论什么事,多给留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能让孩子们的“自立”延展更好。

同样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结尾——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侍候孩子。这不仅是在奴化他们,而且还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大自然赋予了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

我们对他们的责任是,在任何时候帮助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如果喂养孩子的母亲没有尽一点力教孩子自己去怎么拿住勺子,然后把它放到嘴里;没有给孩子亲自示范她是怎么做的,这样的母亲就不是一个好母亲,她就伤害了她儿子最基本的尊严。她把他当作洋娃娃一样看待,而不是当作大自然委托她照管的一个人看待。

这类父母采取这种态度所带来的后果,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当有一天,孩子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处境,想重新获得独立的时候,他将发觉他已经再也没有能力独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