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历史:崇祯的失败,真的是诸臣误我吗?

2019-10-15     王俊杰猛

今日头条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诸臣误我,崇祯说的是真的吗?

崇祯手下的忠臣能将 ,并不亚于其他人。

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的气数终于尽了。

紫禁城后的煤山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带着唯一的随从、太监王承恩自缢身亡。在他的衣袖中,有一份用手指写的血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而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自己认为,他之所以丢了天下,是因为那些大臣不得力。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崇祯执政的一十七年间,满朝文武中纵然有误他之臣【每个朝代都有奸臣、庸臣,不惟崇祯】,亦有他自毁之城。

比如,韩爌协助崇祯铲除魏忠贤,为崇祯掌权立下汗马功劳,此人办事公正,处事有方,是崇祯时期难得的首辅,也是难得对明末形势有着清醒认识的能臣。

明朝后期,朝中党争严重,崇祯皇帝为此十分困扰,问计韩爌,韩爌答道:人臣原不应以党事君,人君也不可以党疑臣,总当详核人品,辨别贤奸,然后举措得当。若大廷上妄起戈矛,宫府中横分畛域,臣恐非国家之福呢。

这话意思就是大臣们不能结党营私,皇帝也不能按党用人,只能因人而异,量材使用。这番见识,真的是大清醒之人。

但,这样一位老成持重、扶正抑邪的首辅,因为受袁崇焕事件牵连,被魏忠贤余党弹劾,崇祯不置可否。

韩爌心灰意懒、上疏隐退,崇祯居然无意挽留,任他归去。自他以后,崇祯皇帝手下再无首辅【不是真的没有,而是没有首辅之才】,史可法,也只当了三个月的首辅,但只是临危受命而已,并没有对局势有左右的作用。。

自秦统一七国建封建帝王制/度,将所有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于是每个王朝的兴衰存亡,也就紧紧依附于皇帝的性格和能力。

崇祯一朝十七年,“不近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兢兢业业,但,崇祯也难力揽狂澜,常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上。

崇祯之败,并非生不逢时,而是个人才干、性格不足以救国,后人哀叹其非亡国之君,更多的只是一种惋惜而已。崇祯之庸在于,自己庸,而且喜欢勤政,结果庸政泛滥。

史书记载朱由检常“临朝浩叹”,感概自己得不到杰出的人才。可事实并非如此,崇祯一朝名将能臣辈出,关键是崇祯不会用人。

崇祯常常独宠一人不顾其他,丝毫不加以约束,不信任后又,弃之如敝履。这种用人方式最大的坏处就是,被宠信的将领官员常常恣意妄为,而不被信任的将士正确的意见也常不被采纳。其实,崇祯的执政 就是闭目塞听。

崇祯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也并非救国之君,如果和嘉靖皇帝换个位置,崇祯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末处于强敌环绕的环境中,崇祯自身能力不足却肩负天下兴亡的重担,虽然一生勤勉但又弱点极多,所以,崇祯类似于现在常说的: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有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ZT80G0BMH2_cNUgTG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