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庆余年和大明芳华的热播,又掀起了历史剧讨论热潮,我因为种种原因没看这两部剧,所以不好说是非。但是说起历史剧又勾起了我对大明王朝1566的回忆,咀嚼多遍仍觉滋味难尽。
大明王朝1566并不是严格按照史书来描写的历史剧,而是借用设定虚构的历史故事。虽为虚构但却远超诸多历史剧,这里没有男女主角虐恋,也没有奇葩的后宫争斗。
是权谋争斗,但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非但没有一般权谋剧的开挂升级,反而整部剧看下来非常压抑又令人欲罢不能。
历史的厚重感,故事的真实感,人物的立体感,都十分到位。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服饰并不怎么符合当时明代的历史,战争场面的潦草,一些在历史上比较正面的历史人物在这里不够光彩。
有人说这部剧描写都是官场斗争生存游戏,好人很难有好报,坏人却能够横行天下。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清官海瑞王用汲从一出场就被人利用作为党争的工具,他们自己也很清楚,但是还要去做这是为什么呢?
挂冠南去固然可以留青名独善其身,可是在这混浊的恶世,那些被严党逼着改稻为桑的人,受了水灾的人又该怎么办?
地藏王菩萨有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宋儒张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时代总要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去做去做直人蠢人,护一方百姓惩一方恶霸。
因为在那个时代,皇帝有选择官员有选择,而老百姓没得选,被朝廷摆弄被贪官污吏欺压。
所以海瑞的选择是难能可贵的,是乌云中透出来的一缕阳光,对百姓来说是生的希望。
单纯做一个清官不难只要不贪不占,难的是在各种压力之下还能做一个好官。
海瑞因为他的选择,女儿老婆先后离世,家中一贫如洗自己只能备棺死谏,十分沉重又无奈观之莫不感涕。
想做事的胡宗宪只能委曲求全依附严党,以浙江大局为重。自诩清流的张居正在浙江受灾严重的局面下,以倒严为名拒绝赈灾。在宫中呼风唤雨的老祖宗吕芳,为嘉靖做了很多脏事害死了不少人,但对人做事还是凭着良心尽力而为。等等鲜活的人物,剧中说不胜数。
大明1566我觉得亮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人物性格鲜明,大部分人物都很真实。没有丰富的阅历的编剧只会脸谱化的描写人物,人物性格为了戏剧而戏剧,只能当做笑话看。
玄幻剧也好,架空历史剧也罢,都不应该跳出人物服从于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先果后因。
真实的魅力在于符合逻辑十分鲜活,跳脱的设定只能显得十分弱智。
1566里面的掌印太监吕芳按照其他剧的模式,基本就是权倾朝野又毒又狠,然而这里的吕芳却事事不敢人先,对下对内外也是凭良心去做。
倒不是说吕芳有多好,这也是维持权力的必然要求,权力并非圣旨上的文字,而是能够调动的资源。
嘉靖皇帝讲的不因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浊而偏废,其目的就在于为了能够始终掌握权力,皇帝们的困境难题也在于此。
号称海笔架的海瑞,也会因为裕王等人的推荐在倒严问题上,最终投鼠忌器。
刚开始出场就被打击的冯保,在裕王府夹着尾巴做人的过程,真实惹人注目。
自诩清流的高翰文,依附严党在浙江改稻为桑差点铸成大错,后又帮助裕王一派积极倒严,书生意气想当然耳跃然纸上。
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好人与坏人,只有做事的人一切为了生存。
二是台词没有冗余,字字有深意。美剧纸牌屋恐怕也做不到这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说错一句话就有人头落地的可能。一些事情的答案在剧中不会明说,只有你回过头来细细感受才能明白。
写官场争斗不是为了让人学习权术,是为了说明当时社会的荒缪,官员弃国弃民,斗争越惨烈,民生越苦,
所以海瑞的秉笔直书为天下言就愈发重要了。
大明之后再无大明,是憾事也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