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了,各国人民疫情期间宅家里,“福利”这么好

2020-04-13     健康界国际

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球多个国家实施全国封锁。

人虽然被“关”了起来,但却关不住一颗颗躁动的心。总有些人,能在枯燥隔离生活中,变着法子让封闭下的生活变得有趣又浪漫。

浪漫地看电影

为了让隔离在家的市民减少孤独和抑郁感,意大利罗马的詹卢卡和法比亚夫夫妇发起了“居家电影院”活动。每晚10点,他们都会用投影仪朝着对面建筑外墙,把公寓楼变成幕布,轮番投放意大利和好莱坞经典电影,希望借此能唤醒人们一起看电影的美好回忆。夫妇俩还在社交媒体上创建主页直播晚上播放的电影,并鼓励不同地方的人都参与这个活动。

在罗马圣洛伦索区,一对夫妇伴着电影里的配乐Cheek to cheek,在窗口翩翩起舞,这一幕反倒让黑白老电影里的男女主角成了背景,将现实中的一幕衬托得更温馨。

无独有偶,爱尔兰人斯科特·杜根(Scott Duggan)也想到了在墙上为邻居们放老电影的方法。

他从自己工作的剧院借来了放映机,到了晚上用邻居的墙做幕布,放映一些经典电影,同时还通过FM广播供其他远一点听不到声音的人一起看电影。

斯科特·杜根的“电影之夜”活动深受邻居欢迎,他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周将活动推广到其他地方。许多邻居在赞赏他为大家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大力支持杜根的计划。其中一位邻居还将杜根称为“社区英雄”,称赞他不仅为社区放映电影,还做了许多其他工作包括筹集资金。

网友直呼,这看电影方式也太浪漫了,就是真·天堂电影院!

各式音乐会免费听

前段时间,油管当红萨克斯街头艺人Daniele Vitale在自家阳台为邻居们演奏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电影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引来左邻右舍居民观看。他们跟着随音乐拍手、跟唱、欢呼。

好一场欢乐的演奏会。

专业的单人演奏会好听,但还不够“闹”。

意大利人都在脸书上发起活动“Flashmob Sonoro!”,邀请音乐人和其他民众一起参加。没有乐器,锅碗瓢盆来凑。他们利用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一起参与,“打破封锁后的寂静”。

例如在音乐家Didie Caria的带领下,他吹着萨克斯,邻居们敲着锅碗瓢盆,竟默契地一起完成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

该活动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音乐是治愈灵魂的良药,在这一刻我们都需要它。

是的,不止是意大利人,丹麦人也需要音乐。在丹麦,类似活动同样随处可见。

在一个老年社区,农场歌手Lars Grand为200多名被隔离的居民演奏手风琴。老人是疫情中的弱势群体,音乐瞬间让大家紧绷的心舒缓了许多。

除了现场观看,还有“云音乐会”。音乐家Mathæus Bech就在自己哥本哈根的公寓进行直播,每天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演出。

前几天,美国“断眉”唱作人Charlie Puth在洛杉矶家中给网友们开了一场直播公益音乐会,给大家加油打气。Charlie现场演唱了“One call away”, “See you again”等成名曲。

期间,Charlie还演示了他音乐创作的过程,现场即兴演奏,编曲。Pop, Jazz, Classic 各种音乐风格信手拈来,外国网友的弹幕里都是Amazing! Unbelievable! Incredible!

除了乐器演奏,还有“合唱团”。

丹麦哥本哈根市民就在脸书上讨论、挑选每晚合唱的曲目,而每天的保留节目成了大家共同的期待。

私教带练健身,阳台Party开起来

3月14日开始,西班牙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封闭管理,4700万西班牙人宅在家里。正当大家被接下来的封闭生活郁闷时,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一位私人教练站在自家公寓大楼的屋顶,为社区居民当起了“独家私教”。

在公开视频里,伴随着激烈的舞曲,隔离在家的居民们都来到阳台上,开始跟着这位教练燃烧卡路里。他还时不时指出对面邻居动作哪里不标准,有说有笑,组织了一场欢快的集体健身课。

德国汉堡也有一位这样的健身教练。他站在楼下马路中央,无偿带着大家一起运动,告诉大家要积极面对疫情。他说,“我看见很多人在阳台上隔空喝酒聚会,我想为什么不锻炼身体呢?我们可以和邻居一起做点什么,运动是个很酷的主意。”

这一举动也受到邻居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跟着一起锻炼,“这改变了整条街的气氛。”这位健身教练说。

出不了门就参加不了Party,对于爱出门聚会的人来说也会闷得慌。

西班牙巴塞罗那居民乔尔迪·朱莉带着两位室友,想了一个法子——在阳台上为邻居举办派对。

他们制作了开放电台,每周五和周六晚上播放40分钟音乐,期间伴随音乐舞动,和邻居互动。邻居也可点播自己喜欢的音乐,如果遇到谁过生日,则播放生日歌。

这样的派对不仅吸引了邻居,就连出门的路人也驻足,随音乐起舞歌唱。

有人说,生活要有希望,这些人都在给疫情中的自己和他人希望。

疫情终将过去,而这些记忆会永远留下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OQgdXEBiuFnsJQVvY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