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县西良庄原为“粮庄”,人文历史厚重,还是国家文明的化工村
编辑 刘星
西良庄村位于县城西6公里,全村2000多人,2000多亩地,是石家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全村两委班子健全,设有党支部。立村产业为氧化锌,全村有12家成规模的氧化锌生产企业,为全村解决近1000多人就业问题,为壮大新农村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良庄党支部书记李剑阁
在高邑西部北部,有一溜儿四个“粮庄”,从东往西分别为东良庄、石良庄、王良庄、西良庄。民间传说,这些都是当年刘秀在这里驻兵时的“粮草库”。位于高邑西部偏北十多华里的西良庄,就是其中的一个。西良庄周边与王良庄、王家村、西塔影、董家庄、谷兴庄、王同庄等村庄接壤,现有人口1500多人。
西良庄古建筑
根据西良庄村现已70多岁的刘宗甫介绍,西良庄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该村现在还拥有多处古建筑,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仍保存较为完好。
据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高邑县五百村的岳凌霜,曾任陕西甘州副使、苑马寺卿。他告老还乡后,在泥河两岸购置了一些荒田,让五百村岳氏佃农去开垦种地,初建村庄,定名岳粱家庄,到清末民初,由城照村迁入岳梁家庄的李氏家族,除种地外,还经商,开钱庄,逐步富强起来。后来,又两次更改村名,由岳粱家庄改为西粱家庄又改为西良庄。
当时,从东往西有一条通衢大道,自赞皇县城经高邑县城照、万城、田家庄、榆林、过西良庄,穿过泥河石桥通往高邑城关。西良庄泥河石桥系三墩两拱青石大桥,桥头曾立有咸丰年重修碑记,记述了当年这条交通要道的繁荣兴盛状况。由于当年行走的车辆太多了,经过长期的铁轮车碾压,石桥面上形成了两条深深的沟印,可见当年车流量之大。
古建筑
在文人笔下,当年的泥河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古老的泥河,涓水淙淙,溪流不断,岸边老柳、榆桑、杜梨、槐杨,翠荫迥影;清浅水里,鱼游虾蹦,莺鸟钻林,野花绽放,嫣红姹紫;青草丛中蚱蜢蝈蝈,麦苗地里飘散清香,青纱帐里蛙鸣蝉唱,好一派平原风光,秀美、俊气。家乡沃土温馨可爱,层林翠,鲜花香,布谷幽鸣,喜鹊飞翔,旖旎风光,多么令人向往。”
虽然根据记载,西良庄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但在此之前,就有人类聚居,从“平岗造田”活动中出土的砖塘墓以及古老的陶器、玉器、青铜箭簇可以证明,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只不过在历史长河中,历“战中山于房子”、“刘秀走国”、“夏王窦建德征战”、“燕王扫北”等几多兵戈激战,先民避灾逃难,数次迁移,致使田园荒废,农桑缀耕。
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至高邑西良庄以后,还从城照、马闲、营儿、南焦迁移来许多农民,形成了岳、李、赵、许四大家族和刘、马、韩、白四小家族的八大姓氏。其中李氏家族渐成发家大户。李家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在西良庄大兴土木,建成声名远震冀中南的“瓦房群落”。
西良庄村貌
刘宗甫说,当时人们站在京广铁路路基上,向西望去,就能看到一座座高大的起脊瓦房如利锷插天,矗立于远黛近绿的层林之中,与丽日彩霞相映,十分壮观。
在高邑县诸多古代建筑中,起脊瓦房为数不少,仅西良庄村就有12座,此类瓦房,高大宽敞,内部是土木结构,外卧一层青砖,上扣一层蓝瓦,房顶起脊,两面出水。
虎头牵檐,结构类似起脊瓦房,但房顶是平顶,用炭渣捶打而成,正屋前脸稍高,以短瓦修缮。建国初期,此类瓦房在西良庄有6座,其中一座在民兵执勤烤火时失火焚毁,另外几座在1963年大洪水后逐渐淘汰改建。起脊瓦房在西良庄还有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但房上的装饰品、瓦顶兽雕已荡然无存。它坐落在村委会驻地,其他残缺不全的起脊瓦房还保存有五座。虎头牵檐瓦房,在西良庄村还能见到一座,但已不是原型,坐落在前街东头。
西良庄村村干部李建革介绍,这两类瓦房,在民间统称“瓦房”,与平顶房大不相同,它们用青砖蓝瓦砌成,结构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外裹青砖,一卧到底,根基多数为青石条压底,下面还垫有夯实的石灰、胶泥、沙三合土,坚硬牢固,精工细作,每座瓦房建筑都要修建两三年,而且均用山西五台的能工巧匠,精心雕造。这些瓦房内部是土木结构,梁头还雕有大鱼头,饰以荷莲牡丹等花卉图案以示富贵荣华,室内木屏风雕花艺术更是极为考究。在屋顶四角,还有青龙及诸兽造型,不但富丽堂皇,还有“镇宅祛邪”之意。另外,龙须系铁质,有避雷功能。
这些高大的瓦房,不但建筑艺术高超,外观宏伟,而且坚固耐用,经历代洪水、地震、雷击而巍然不动,令人赞叹不已。
在建国初期,高邑县二高小选中了西良庄,迁校于其中,在这环境洁雅、钟灵毓秀的瓦房院内(当时院内有叠翠的青竹、香果树,院外有成群的柏树林),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在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西良庄的南北街北头,有一座真武庙。这南北街曾是万城至高邑的必经大道,赞皇人也经此路赶高邑集。
真武庙又称玄武庙,民称红庙,属道教系列,是威武的“镇道神”。故事出自《北游记》。相传真武在修道时,曾忍受各种折磨苦练功德,十余日水米未进,饥肠辘辘,真武便用利剑剖腹,取出肠肚扔到路边,继续去修行,再也不知饥饿。故人们称其为“净肚佛”。传说真武神像凶猛威武,镇守街道,主管蝗虫。每到蝗灾,人们就到真武庙祭祀,祈求真武神保佑人丁平安,辟邪镇妖,使人不生疾病。
西良庄的真武庙后殿塑有真武雕像,系木架为骨,黄泥、石灰泥为皮,漆画点染,坐北面南,正朝着大道。殿前有一廊房,供祭祀跪拜之用,香火不断。
真武庙门前,曾经有一对石狮,造型非常精美,狮爪及狮背还有小狮嬉闹。建国前,秦基伟、宋任穷曾途经西良庄,对此狮大加赞赏;北京学者李丹石也称赞此狮造型精良:“苏州园林雕塑尚不及矣。”可惜这一对无价之宝被砸毁,后来狮身和石供桌也被盗走。
西良庄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蝗灾。在1943年秋,发生过一次大蝗灾,一连数日,飞蝗满天,呼呼作响,昏天暗日。蝗虫所到之处,庄家全成光杆,颗粒无收。当时农民一边在真武庙求神庇佑,一边到田地用树枝扑打追逐蝗虫,还从土中挖出大量蝗虫卵,点火烧蝗虫、蝗卵和蝻子(幼虫)。飞蝗过后,又生一大批蝻子,人们在田间挖沟,将蝻子(无翅,只会蹦不会飞)追打逐入沟中,填土活埋,消灭之。
“泲槐两岸人家”,这是高邑农村春节对联中常常能看到的一句话。姊河、槐河,是两条流经高邑境内的河流。殊不知,当地还有一条名叫“泥河”的河流,这是一条完全在高邑县境内的河流。泥河,西起城照,东至塔张村,全长22.4公里,沿途经过18个村,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是高邑主要排涝河道。近年来,随着水位下降,泥河早已不存,只留下曾经架在河面上的那些石拱桥、砖拱桥、涵洞桥撒落在田野。至于清溪莎芦,常年淙流的宜人风光,如今也成了文字记忆。但曾多次改道的泥河,把两岸宽阔的河床变成了沃土,养育着两岸的百姓,成就了一处处耀古烁今、几度辉煌的村庄。西良庄村,就是泥河北岸的一处古老、别致,有着独特魅力的村庄。
在泥河北岸,古时建有“三教堂祠”,碑刻有“咸丰年岳梁家庄、榆林村民捐资重修”内容。该庙距榆林村较近,人们习惯也称为“榆林堂”。
这座三教堂祠比较有特色,在祠内“儒、佛、道于一体,共祭一庙”,这种情形不仅在高邑县仅有一座庙,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见。庙分前后两殿,青瓦起脊土木结构。前殿塑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尊泥雕神像,后殿有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像,两壁泥塑童男童女。
据考证,这座三教堂祠始建于清初,咸丰、民国初年曾两次重修扩建。古时候,因为此庙处于交通要道北侧,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都不错,因此来往香客繁多。每逢初一,十五,都有许多当地善男信女参拜祭祀。每年农历2月15日有一次规模较大的醮会活动,俗称“过会”,参会者不但有本县本乡群众,还有宁晋、柏乡、临城、赞皇、赵县、元氏等地群众。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来上香,同时还打扇鼓、念经、唱戏,举行祭祀,中午还准备有开水、饭菜,供来客食用。
醮会,亦称打醮,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祭祀活动。古代西良庄人为祈求丰年,保民平安,也搞打醮活动,一般为春冬两季举行。春天的醮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马平安;冬天醮会,为了答谢上天护佑、天神赐福、喜庄丰收。醮会,要向天神焚烧“开天符”,以求天门敞开,要谒庙行香,摆金斗银斗各种供品,晚上秉灯烛作法事,向玉皇大帝奏“表章”说明人间疾苦、要求和愿望,请求天神“赦罪赐福”。之后,还有谒庙行香、超度亡魂、诵皇经、送神,以及洒静、分食供品,以求消除百病疾苦,保持四季平安。
西良庄立村几百年来,还形成了一种崇文重教的传统。近代,西良庄小学也曾为国家培育了众多英才。
西良庄人李文东,曾留学德、法、俄三国,是中国光学先驱之一。民国时期曾任重庆研究院院长,解放前夕,蒋介石撤离大陆时,曾派专机接其去台湾,他冒着被特务盯梢暗杀的危险,拒绝去台湾。解放后,李文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兵器制造专家、高级军械工程师,对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夜视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英、美、苏等国相继把夜视技术应用到军事上,而且部分产品还装备了部队。在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就在夜间作战时没少吃亏。1956年,彭德怀在视察李文东所在兵工厂时,把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一具枪用红外瞄准镜交给了工厂,并指示工厂:“我们也要做红外线瞄准具。”在李文东和同事们的精心研制下,终于在1959年组装了中国第一架坦克夜间驾驶仪,并装备在了坦克上,参加了国庆节十周年阅兵式。此后他们又研制组装了10种红外夜视仪,实现了科研向生产的转化,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该村另外一位李氏名人李蔺田,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品学兼优,早期参加革命,参与了湘鄂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李蔺田曾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西良庄村还走出了许多热血青年,为抗日救国和人民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如岳辉南,14岁参加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医学系深造,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医院供职,成为著名的医学专家,他曾赴非洲、欧洲和东南亚进行学术交流,周恩来总理曾亲自点名,派他出国为外国领导人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