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福?适应个人生活环境就是福,这是烙在我心里的精神寄托。可以说我的大半生,就是靠这根精神支柱支撑着走过来的。
三十出头那年,妻子甩手留下三个不懂事的孩子走了......
丢下我和三个孩子要吃穿,要上学,这种基本生活消费得源源不断的来。庄稼还得种,上山搞矿不行,因其有赔有挣。挣来的虽是大钱,赔了呢? 咱赔不起!
咋办呢?这生活还要过下去啊,打工不行,闲了没活,农忙了回不来,庄稼咋办!
孩子还没人照顾。
第一选择:出门到乡下做零工,靠小手艺挣些零用的钱。忙时回、闲时出,从不与人商量。
第二选择:补鞋,活虽脏,但是可以解决孩子们的穿鞋问题。开始,技艺不高,可怜的孩子们脚趾头磨的红肿,但从没叫过苦。
另外,我从乡下换回不少大裤子小棉袄的半旧衣裳,孩子们给啥穿啥,我看着小男孩穿着女娃的红裤绿袄,不知道抹过多少眼泪。
第三选择:粘补塑料桶。成本就是那一点儿汽油、几块烂塑料片,呼呼一粘,就是钱呀!
上中学,孩子们要到别的村,需要常给孩子们些零用钱,其实手中哪有现钱呀!就这么车子一蹬上路了,挨着村转,一到学校门口,便是拾元捌元的到手,然后交些给孩子们,剩下买些油盐酱醋和菜等生活用品回来,觉得是件挺轻松的事。
第四选择:租赁,农村过红白事儿需要租碗筷、碟子、酒具,还有扩音机、高音喇叭什么的,我就自制了一套。也能换回些肉、菜和烟类,贴补家用。那时小儿子还在本村上学,我嘱托他,下学后,听得哪里喇叭响便去,咱家的喇趴口是涂有红漆颜色,只要见到就进去,保你白馍加肉菜,吃个够。
由于自己经济基础太差,孩子们老早就学业荒废。我就将幼小的孩子们送上了打工的道路。
老了打工没人要,我就更舍不得做零工这条路,如今三十余年从未间断。只要有口吃饭,我就要自强自立,不愿拖累孩子们。
我这一生都是滴着血和泪熬过来的。还是那句话,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就是福。我要默默的走着自己的路,自食其力,过着有尊严和自由的生活。
作者简介:段虎生,洛宁县赵村乡凡东北二组村民,青年任教十余年,中年从农,晚年凭薄技游离异乡,终不枯手中文笔,善描人间情肠,传播尊老爱幼,宏扬正气,传送中华文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