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是四川的都江堰,跟团游到都江堰景区时,导游再三叮嘱,在这里,你不好好听讲解,就等于白来一趟。
“和”是中国人最智慧的生存法则,中国古人提出“天地人和”,主张人与天地、与自然和谐共生。儒家创始人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把治国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归纳到一个“和”字。“和合”文化根植在人们心中,成为做人做事的标准。
在四川的西北,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都江堰。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没有修建一道拦水坝,而是利用山形水势筑就。漫长的时光中,都江堰不仅缔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更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平安和富足。
两千多年前,岷江肆虐成性。从高原奔流而下的江水进入成都平原时,由于地势高低悬殊,冲击力巨大,常常造成灾祸。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郡守,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引水工程。如何不与自然对抗,而用疏导的方式治理水患,让李冰颇费心思。有一天,他来到玉垒山下,发现江心卧着形如一条大鱼的沙洲,忽然从中得到启发。
岷江除了峡口以后,经过山边过来,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弯道。这个弯道就比较好利用。岷江在进入平原的最后一个弯道时,水面变宽,如果顺应沙洲的形状建一座分水堤就可以把江水一分为二。然而,要在水流湍急的江水中心建一座坚固的堤坝,谈何容易。
刚开始,李冰采用江心抛石的办法,但石料刚刚投进去就被水流冲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羌族小女孩的竹篓中想到了办法。小女孩洗衣服没注意,背篓就被冲走了。小女孩急中生智在河边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水里,石头落在背篓里,背篓下沉了,就停在了水中。受到启发的李冰立刻召集来许多篾匠,他们就地取材编制竹笼,再装满卵石,一个个沉入江底,修建成了被称为“鱼嘴”的分水大坝。图为都江堰景区入口处的装满卵石的竹笼。
“鱼嘴”像一条巨鲸卧在江心,当江水流到此处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则流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历经18年的艰苦修建,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组成的引水工程才全部竣工,完美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灌溉的功能。都江堰人把它总结了一个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意思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都江堰修好之后,饱受水患困扰的岷江两岸成为了“天府之国”。从各处招募的堰工就地安居。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中,都江堰早已与周围的山川河流融为一体,宛如天成,让这里的人们在山水和睦间,能够尽享稻花香里说年丰的喜悦。
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人们修建起了“二王庙”世代供奉。先人们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也由此融入这方水土,传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