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创新 发展——“百年恒顺”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2019-09-09     中国品牌杂志

每一座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有最能代表自己城市特性的名优产品,它们在平凡中孕育着感动,在生活中记录着美好。而醋,则是镇江这座城市的“灵魂”。 《中国医药大典》记载:“醋产浙江,杭绍二县为佳,实则以江苏镇江为最”。

恒顺,镇江香醋的代表企业,一百七十多年来,集镇江香醋制作之大成,将一个传统酱醋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谷物酿造食醋生产企业。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恒顺人”传承古法酿造——独特的“恒顺固态分层发酵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注重传承的基础上,“恒顺人”更注重创新发展,以池代缸制醋,以罐代缸制酒、机械翻醅、工业化生产、资本化运作等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恒顺的发展见证了镇江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历史,它金字招牌的背后更是一段段传奇的故事,这些故事与镇江城市的发展血脉相融、同气连枝。

用传承铸就金子招牌

1840年,丹徒西彪村人朱兆怀在镇江西门外开设了“朱恒顺糟坊”,并以糯米为原料,酿造出了闻名遐迩的“百花”酒。此酒作为“贡酒”使京城人为之倾倒,就连当时京城的镇江会馆也因此改名为“百花会馆”。

因为酒的产量直线上升,酒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问题。开业十年后,即1850年,恒顺开始利用酒糟加入谷壳发酵,酿制香醋。同时“朱恒顺糟坊”也更名为 “朱恒顺糟淋坊”,恒顺进入了酒醋同制的时代。

1858年6月,镇江成为通商开埠的城市之一。镇江商业的繁荣,促使朱恒顺糟淋坊不断扩大酒、醋的生产规模。

1910年,中国历史上首个世界级的商品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恒顺以食醋参展,荣获金奖,从此打开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恒顺醋继承了“百花酒”之香,香溢弥远。

1911年,李皋宇接盘恒顺,他非常注重产品的商标和包装,1928年,恒顺以镇江“金山寺”外景图案作为其酱、醋产品的品牌,并成功进行了商标注册。同时,掌门人李皋宇就以超于常人的商业意识在民国时期的报纸上刊登恒顺广告:“本厂自制……。原料不惜工本……凡蒙赐顾,请认明本厂金山商标,庶不致误……。”由此开启了恒顺品牌之门。

用创新擦亮金字招牌

解放后恒顺酱醋厂率先完成公私合营改造,成为镇江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1979年,商业部拨款60万,恒顺兴建起了2000吨香醋生产大楼,这是恒顺130年历史上兴建的第一栋工业化生产大楼。

1986年、1988年先后又建起了3000吨、4500吨的香醋大楼。

1989年从意大利西蒙纳斯公司引进了行业内第一条自动化流水线。

1991年又建起了沿街六层的办公大楼。至此,厂区原来的小棚子、竹篱笆、泥泞地已全无踪迹,恒顺香醋年产量超万吨,恒顺中山西路厂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饮食消费更加追求品牌和健康。因此,恒顺香醋作为绿色健康调味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在这种形势下,1995年恒顺又征地50余亩,上马4万吨香醋项目工程,1997年底建成投产。恒顺新厂以“亚洲第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和实施,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传统酿造行业,成功实施了调味品行业“机械化、管道化、流水线”的产业升级,建立起了传统酱醋的现代生产模式。

用发展续写新辉煌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关键期的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已成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食醋行业的第一品牌,“百年恒顺”伴随国人的餐桌革命,不仅影响了几代国人的饮食理念,更是千家万户健康生活的起点。

为了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健康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推动食醋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恒顺于2006年开工建设恒顺生态工业园。首期工程于2008年建成投产,使恒顺香醋的产能达到30万吨,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食醋业的龙头地位。

2016年,恒顺投资亿元的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投入使用,研发中心项目是恒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食醋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完整配套的产业转化基地。

恒顺在没有同行业借鉴情况下,自主攻关、自主研发,实现从无到有,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管控指标和原料及产品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实现由品牌保障向指标保障过度的发展方向,成为引领行业技术升级的典范,为国家食品安全指标建设和消费者权益的主张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指明了食醋行业以技术创新引领世界的大方向。

恒顺人深知,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恒顺香醋突破区域局限,走向全国、全世界的重要保障。为此,恒顺醋业高度重视品牌保护,重视产品知识产权维权,并建有商标管理制度,恒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近70件国际商标,保护了品牌建设成果不被恶意抢注,有效的防止了潜在品牌侵权行为。

同时,恒顺人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在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仍不忘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己任的神圣使命,2010年恒顺自行投资建设了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在弘扬地方文化的同时提升了恒顺品牌影响力。

正是因为恒顺人对品牌的珍视,恒顺才能在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风雨延续至今,并享有良好的声誉。恒顺产品先后5次荣获国际金奖,3次蝉联国家金质奖桂冠,并多次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恒顺香醋等产品已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调味品市场,并出口到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东南亚等48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恒顺香醋也已经成为我国驻世界16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使(领)馆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传承世纪经典 铸就国际品牌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那些无法紧跟人们生活方式或理念而转变营销思路的老字号品牌,早已脱离了市场需求,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而恒顺一百多年年岿然不动的名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符号?恒顺集团董事长张玉宏在总结恒顺百年发展的经验时表示,老字号营销百年的秘籍就是:持之以恒与顺势而为,在传承百年工匠精神的同时,又注重对创新基因的培育。

一百多年来“恒顺人”始终坚持选用优质的原料,坚持传承古法之工艺,坚持纯粮酿造,不添加防腐剂,从而换来了行业翘楚的尊崇地位。2002年,恒顺成为镇江香醋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2006年,恒顺制醋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通过产品生产过程的精细化质量管控,从源头上降低了食醋生产的食品安全风险,建立了一整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体系,使公司质量安全处于行业领导地位,恒顺在传承中打造了“中国醋、恒顺香”的金字招牌。

同时,恒顺把握住市场需求,适时、“适世”的战略规划和创新求变,也是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的关键。从大西路厂区,到中山西路厂区,南徐路厂区,到现在的恒顺工业园,从建国初期的年产数百吨香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千吨,现在恒顺的香醋产能已经达到30万吨,恒顺规模不断壮大的背后正是源于创新的驱动。90年代,恒顺在全行业第一家采用了以池代缸发酵、大罐制酒、机械化翻醅等技术革新,为中国醋业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2001年又实施了资本化运作,成为中国醋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为企业品牌化发展、资本化运作奠定了基础。尤为可贵的是恒顺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专利技术和设备,正被越来越多的同行企业所广泛应用,也帮助整个中国制醋行业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2016年,恒顺又投资建设了国际一流、行业领先的研发中心,为恒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推动了“做全球醋业领跑者”愿景的早日实现。

品牌不仅是一种识别标志,也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强化品牌建设,就是要以自主品牌为载体,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恒顺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培育、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正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5NJFm0BJleJMoPM8sBd.html